分类: 叶永烈:散文 |
从作文不及格到专业作家
我曾经作文不及格
常有小朋友问我:“什么是‘专业作家’?”
我笑道:“‘作文专业户’呗!”
确实,我如今天天都要写“作文”,而且常常写“命题作文”——编辑部出题要我写。就连这篇文章,也是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题目要我写的。
可是,我小时侯却怕写作文呢!那时侯,我觉得写作文是一桩难事。为什么呢?做算术题,只要你懂了原理,就能做出来。可是,写作文就不一样,即使把语文课本背得滚瓜烂熟,写起作文来未必顺手。特别是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老师今天出这个题目,明天出那个题目,没有什么现成的“作文公式”可以套用,光靠死记硬背对付不了。
人们常常以为作家大约是“神童”,小时候一定是“作文尖子”。其实未必如此。
前些日子,我整理旧物,找到我中小学时期的成绩报告单。我的父亲是一个细心的人,很仔细地保存了我的成绩报告单,从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三,几乎都在!
我的第一张成绩报告单写着“一上年级学生叶永烈”,作文只有四十分,旁边盖着一个蓝印:“不及格”!
到了“一下”,作文进步了一点,总算及格了,也只有六十四分!
到了“三下”,作文又进了一步,七十六分。
然而,到了“五下”,我的作文成绩竟然又不及格,跌到三十五分!
我记得,那时侯我写作文,出过不少“洋相”。有一次,老师出了《我的志愿》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信笔而写,说自己长大了想当将军。为什么呢?因为我很喜欢下陆军棋!
老师在课堂上念了我的作文,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老师指出,我的志愿是可嘉许的,但是,当将军是为了保卫祖国,光是“喜欢下陆军棋”不行。
我这才明白,什么叫做“思想性”。
有一次,老师出的题目是《书评》。当时,我刚读完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的长篇小说《真正的人》,便写了《评〈真正的人〉》。那篇作文特别长,足足有四五千字。
交上去后,我很得意,心想,这一回准会得到老师夸奖。
出乎意外,我挨了老师的批评,说我作文哪里是“书评”,而是“抄书”!通篇只不过复述了《真正的人》的故事,没有“评”书。
老师的指点,使我明白书评应该怎么写,应当如何“评”书。
小诗的发表使我对作文产生兴趣
不过,到了小学六年级,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子仿佛在向我招手。
十一岁的我,偶然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写好以后,我踮起脚,把稿子悄悄地投入那只在我看来颇为神秘的箱子里。
过了几天,我收到平生第一封信。信封上印着“浙南日报”四个红色大字。我至今珍藏着这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叶永烈同学:
你的稿子收到了,已经读过,很好,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好不好?还有稿费。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我们十分欢迎。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望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
进步!
十来天之后,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放学回家,父亲笑容可掬地叫唤我:“阿烈,快来看报纸。”
啊,见报了!这首小诗总共只有七十个字,今天读来,就像见到自己小时候嘴里含着手指的照片一样。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顺口溜,而且充满着当时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毕竟是我创作生涯的起点,也就不揣拙劣,照录于下:
这首小诗,也就成了我的“处女作”。后来,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那入会表格上有一栏“何时开始发表作品”,我就写上“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这首小诗的发表,使我“连升三级”: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一下子升为大队宣传委员,衣袖别上了三道红杠。
从此,我负责编少先队的队报、班级的墙报,使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