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ciencevie
sciencevi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3
  • 关注人气:6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发现 SCIENCE & VIE》2008年6月号(总第33期)

(2008-05-29 13:50:16)
标签:

科学/原创

《新发现 <wbr>SCIENCE <wbr>& <wbr>VIE》2008年6月号(总第33期)

 

目录

 

卷首语

论坛

报刊浏览室

消息树

 

封面故事:

动物实验危机

失败的尝试,自相矛盾的结果,不确定的副作用……动物实验正在引来越来越多的争议。面对这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我们该何去何从?

动物实验,缺陷凸现

抵制动物实验呼声渐高

 

 

探索:

倾听太阳的心跳

日震学家们又捕捉到了一种发生在太阳表面的振动,终于能够揭开太阳内部动力机制的面纱了。

 

活力星球——火星

我们原以为火星已陷于沉寂,其实不然!探测轨道飞行器发回的非比寻常的照片显示,这颗红色星球活动非常频繁:冰冻间歇泉、风暴、季节更替……请关注我们从距离火星300公里的轨道上为你发回的现场报道。

 

等重力势地图

你还以为地球是个近似圆形的球体?那么来看看执行“GRACE”探测任务的卫星为我们绘制的这张怪异的地球照片吧,它对于帮助你认清地球的本来面目非常有用。

 

弗洛里斯人归来

雕塑家与科学家组成合作团队,依据从印度尼西亚一座小岛上出土的几块人类骸骨,利用法医学上的尖端技术,成功复原了弗洛里斯人的形象。

 

上海:六千年文明

人们一直相信,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从1600年前的小渔村发展而来。事实上,这座城市有着远远比这更悠久的历史。让我们用文物考古的发现来说话吧。

 

维基百科可靠吗?

800多万词条:今天的维基百科足以以此为傲。但这个飞速发展的协作型网络百科全书,它所提供的信息全都可靠吗?请随我们深入“维托邦”进行一番探查。

 

像只海豚水里游

从古至今,为了能够游得更快,人们一直在不懈努力……今后,有了人造鳍的帮助,你会游得比奥运冠军还快三倍!

 

 

专题:

天的奥运

关于这个城市的天气与空气,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她有闻名于世的沙尘暴,她有会下暴雨的闷热夏季,她有意味着污染的蒙蒙雾霾,她也有大风吹来的蓝天。奥运年的北京,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切。

 

 

人物:

拓边者保罗

2005年的一个夏天,保罗借助自己发明的平衡器重新站了起来,那一刻,他准会想起在实验室中利用各种废弃材料设计第一台触觉-视觉转换系统的那些遥远的下午。

 

 

技术:

环保新明星

既是摩托车,又是三轮车和汽车……让我们乘上最新款高科技城市交通工具去兜风吧。

 

 

专栏:

科学外史:日食的意义

    脑力劳动:那些可怕的记忆

惯性参照系:再见了,惠勒

 

 

读图:

人生不可错过的十大奇观

 

测试:

空气质量你知多少?

……………………

 

卷首语:

    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的国殇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的大地震。大自然展示了残忍无情的毁灭性力量,空前的灾难夺去了上万人的生命,把无数家园在瞬间化为废墟。
    中国人带着无比的悲伤和震惊,以空前的意志、团结、速度和效率投入了抗震救灾。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疑问也浮现出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视线达于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极限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竟不能对身边的灾难,作出警示与预防?
    在网上,有不少人因此而对地震机构和科研人员表达了愤怒,指责他们的疏忽与失职。另外一些人,则挺身为地震工作者辩护,认为现代科学现在还根本无法解决地震的预报问题。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地震预报是一件非常复杂困难的工作,在地震学界,确实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无法预测”,这是因为地球是不断活动着的,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方式也是随时发生变化的,以往的规律不一定能作为判断依据,局部的经验也难以作为全局的考量手段。
    但在这个领域,科学家并非完全无所作为。1975年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地震预报。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里氏7.3级的强震。由于事先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死亡人口占总人口数的0.02%,远远低于未及预防的同级地震死亡比率。当然,像这样的短临地震预报的成功率还比较低,而我国中长期预报能力较高,中期预报的准确率已达到30%,给我们提供了防患于未然的可能。
    我们因地震而感知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我们也因地震而看到爱的光辉,感受人性的伟大,并从创伤和灾难中爆发意志和力量。自然的反复无常,只会进一步刺激我们发展自己的知性,完善手中的认识工具,从而穿越自然的黑暗和神秘。借助不断发展的地质模型、日新月异的遥感和监测手段、分布不断密集合理的地震前兆台网和地震台网、越来越强大的电脑运算能力,我们相信科学会到达全局精确预测地震的那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