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发现 SCIENCE & VIE》2008年2月号(总第29期)

(2008-01-21 12:51:54)
标签:

科学/原创

分类: 杂志简介
《新发现 <wbr>SCIENCE <wbr>& <wbr>VIE》2008年2月号(总第29期) 

 

目录

 

卷首语

论坛

报刊浏览室

消息树

 

封面故事:

长生不老

人能活到百岁仍然活力四射吗?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随着越来越多有关衰老的奥秘被揭开,推迟衰老的到来已经成为可能。

衰老的真相水落石出

延缓衰老,科学有道

 

 

探索:

如果人类消失

想象一下,由于某种无情的病毒入侵,或是被外星人消灭,总之人类一下子全部消失了,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城市、动物和地球将如何存在?欢迎来到后人类时代。

 

克罗马农人——最早的天文学家?

拉斯科、库纳科……这些岩画洞窟的朝向都与太阳的方位有关。洞中的岩画更是一幅幅天文观测记录表!一位女性独立研究人员所持的这一大胆理论颠覆了我们对于克罗马农人的一贯看法。

 

绝杀武器 进入测试

利用高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尾气产生电流,这项成就使得美国空军向他们梦想中的致命武器——机载激光炮迈进了一大步。

 

在天花板上漫步

10年后,借助覆盖了碳纳米管的特制手套和长靴,我们就能在墙壁上或天花板上像壁虎那样漫步了!

 

城在海上漂

从“诺亚方舟”开始,人类就在做一个这样的梦:住到海上去,和洋流一起漂泊,白天同海洋动物一起嬉戏,夜晚醒来透过透明的顶棚躺在床上看星星。

 

 

专题:

意识真面目(上)

借助日益强大的实验手段,神经科学家们正努力试图揭开人类意识的终极奥秘,虽离目标尚远,但每前行一步,就更接进了揭开意识本质的一天。

 

 

人物:

布封、林奈,生物学之父

他们是针锋相对的对手,又都是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三个世纪前,正是这两位天才掀起了自然科学的一场革命。他们中的一位对物种进行了分类,另一位则激发人们用进化论观点去观察这个世界。

 

 

技术:

神奇合金打造清洁能源

通过简单的氧化反应来生产可以直接使用的氢气——得益于一种新发明的铝合金材料,这个想法已成为现实,今年我们就能用上这种材料产生的清洁能源。

 

 

专栏:

科学外史:星占之王:从《四书》说起——该谈谈托勒密了(之三)

脑力劳动:关于记忆的记忆

惯性参照系:粒子物理的烦恼

 

 

艺术:

加密与解密

人活着,一边攻破一边设障。最有效的障碍,不是靠小聪明,或是一个一旦告诉你答案就不堪一击的秘诀,而是靠数字本身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实现的。

 

 

读图:

骨子里是一家

据说现今所有动物都拥有相同的祖先。那么如何寻找出马与乌龟,或是蛇与海豚之间同根同源的相似点呢?让它们照照X光吧!

 

 

测试:

如何作决策

……………………

 

卷首语:

    还记得2006年9月的《新发现》吗?在那一期,我们从方方面面讲述了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主题:死亡。人皆有一死,如果企图通过人工的方法强行延长生命的话,你可能会得不偿失,患病的几率大大提高。衰老并不是神灵的诅咒或惩罚,而是机体为了获得优化的繁殖能力而付出的代价。
比如,可以通过刺激体细胞合成端粒酶来造就不死的体细胞。但是很不幸,不死的体细胞,那就是癌细胞。你想长生不老吗?有可能的,不过请你先尝尝癌症的滋味。
那么,我们在与死神抗争的时候就只能是一筹莫展,束手就擒?并非全然如此。近年来,人类对衰老机制的了解不断深入,新的生机在向我们闪闪发光,激素、基因、干细胞……这些都是非常诱人的方向,一旦获得重大突破,人类的年龄将会彻底改写。
    也许你会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别急,永生的梦想虽然一时半载实现不了。但是科学已经锁定了一些扎扎实实、简单易行、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们衰老的脚步。这些方法,不用注射昂贵的肉毒杆菌,也无需使用抗氧化剂或种植金丝,而是要你牢记和实践六个字,那就是:少食,多思,多动。
    也许你会很不屑地说,这算什么呀,早八辈子我们就知道了。是的,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是千百年来人们朴素智慧的结晶。但是这些常识得到严格的科学检验,并且获得深度的理论解释,却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就拿“若要身体好,常吃八分饱”而言,分子生物学证明“少食”可以减少在营养成分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物质——自由基——对于DNA和细胞蛋白质的损害。“多思”呢,会对DNA的三维结构和控制新神经元连接形成的基因表现产生作用。而体育活动能促进肌肉细胞线粒体的再生。
    花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只是最粗浅的常识,这有意义吗?这意义可大了。比如说,我是一个无畏的美食爱好者,我也知道饕餮会对身体有所不利。但是美味当前,总是奋不顾身,把所有的养身格言都抛在脑后。归结其中的原因,除掉人性的因素之外,还有我喜欢的一种表述:那就是常识的理论性(也就是说服力)还是不够彻底,留下了给人妥协和动摇的空间。
    可是,看完封面故事,我的午餐立刻就少吃了两口,因为它讲得相当透彻,相当彻底。这种彻底,我想,也就是科学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糟糕的职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