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争端持续,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南海争夺更多的权益与资源。南海究竟有什么?自古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周边渔民的生活方式,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油气资源使全世界都盯上了这块“宝地”,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航运的重要通道。图为南海海域海底。

从地缘政治来说,南海是极其重要的水域,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线。每年世界上有50%以上的商船队,经过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岛海峡。同时南海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无论哪方面讲对中国都是极其重要的。


2007年7月6日,中国海南省陵水县的渔村,共有570户家庭,其中大部分靠捕鱼为生。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归我国管辖的约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海洋鱼类品种多样化,南海北部大陆架已有记录的鱼类106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全区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约为246—281万吨。

2004年8月2日,海南三亚,一位妇女把刚捕的鱼带入市场。南海渔业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很有特色。这里的鱼群洄游路线长,随时都在迁徙,说明渔业资源流动性很强。

2006年8月2日,三亚海港的渔船返港。由于是热带海洋,南海渔业资源自我恢复能力很强。以蓝圆鲹而言,这种鱼喜集群觅食,且繁殖力超强、生命周期短,如果不捕捞,也会很快死亡。

2004年8月1日,中国渔民即将出海捕鱼,妇女们穿着传统的服装进行祭祀。开发南沙,渔业先行,渔业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以海南为例,2010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108.3万吨,海洋捕捞产值98.7亿元。

2004年8月1日,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6月1日至8月1日为南海禁渔期,来恢复南海鱼类。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开发却不够;近岸渔业资源枯竭,海南省大部分渔民仍在近岸作业。

2004年8月1日,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据了解,海南省捕捞渔船已达2万多艘,但绝大部分为小型近岸渔船为主,捕捞渔业产业层次低,因捕捞过度和环境变化,海南省近海渔业资源已呈衰退趋势,绝大部分传统优质经济品种已难形成生产群体,多数经济种群主要由1龄以内的幼鱼所组成。

2004年8月1日,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专家建议调整捕捞结构,降低捕捞强度,调整休渔制度和柴油补贴制度。

2004年8月1日,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一方面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制造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捕捞等捕捞中上层鱼类的船只,鼓励出远海,并在西沙或南沙建立补给基地,起到避风港的作用。

2006年8月2日,海南三亚港口,渔民整理新鲜捕获的鱼。另一方面,大大降低近海捕捞强度,严禁拖网作业并取消近岸作业的拖网渔船油补,将小船改大船,拖网改钓业、刺网等方式进行,增加灯光围网、灯光罩网油补,特别加大去西中南沙的油补额度,构建起“养护近岸资源、开发远海资源”的新捕捞格局。

1998年10月28日,在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上附近的中国渔船。

2000年2月3日,菲律宾国防部长奥兰多·默卡多记者会上,指责中国渔民在黄岩岛开采珊瑚,侵犯菲律宾的权益。当然,因为南海领土争端复杂,渔民在捕鱼过程中被其他国家因“非法捕捞”逮捕时有发生。

2000年2月3日,菲律宾国防部长奥兰多·默卡多记者会上,指责中国渔民在黄岩岛开采珊瑚,侵犯菲律宾的权益。

1997年5月20日,菲律宾海军巡逻艇在黄岩岛附近拘捕了21名中国渔民。

渔船船长和机械师随后被带到菲律宾苏比克市一个警局关押。

1998年11月30日,20名到南沙群岛捕鱼的中国渔民被菲律宾警方逮捕。图为被逮捕的中国渔民之一,菲律宾警察让他举着自己名字的牌子。

菲律宾的渔民大都和军方保持着密切联系,有些渔船甚至还佩带武器。

2012年4月10日,越南中部广义省,正杂海上捕鱼的渔船。2012年
3月3日,21名越南渔民和他们的两艘船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被中国拘留。
摄影/黄胜友
责编/吴丹
供图/搜狐大视野
(待续)......
我的南海 徐千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