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挫的人生与戏剧(十五)
(2009-06-28 23:42:25)
标签:
机率戏剧恩惠报型现实感文化 |
我小时是个理想主义者,觉得社会的最高的目标是平等,因此,能者多劳,并且把他的劳动成果分给能力差的人是合理而令人快乐的,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多少改变了一点看法,因为现实告诉我,被救济与帮助的人一般是很自以为是的,他们往往把别人为他们做事视做应该的,是自己莫名的优越或魅力所导致,一句话,那正是他们能力之体现。他们的报恩感并不多。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很自私的,不肯为别人多做一点事,即使能做也不去做。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索取而不是回报型儿的。有些人只做了一点事儿,却希望得到很多回报,失去了现实感。
事实上,尽管原因不明,但有些人始终无法理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件事,也不想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当你对他说,“你得到的少,多半说明你付出的少”,会让他们很生气,若是说,他们遇到的不公平是相对的,他们并不是绝对没有机会,他们也许会怨恨与愤怒。
无限度地帮助他们,在效果上,有时会让他们增加依赖感,更加丧失活力与竞争力,最终失去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这方面,历史上例子极多,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观点论述与历史实情,在经济学书籍中有很多。
不过这么说,会令说话者显得说话太过冷静,从而令人讨厌。
事实上,“懂感恩、知回报”的人不可能不勤力向上,因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恩惠需要报答,细数出来完全可吓人一跳,有些恩惠属于亲人与朋友给予的,有些是社会给予的,还有些,完全是人类遗产,个人在用到这些庞大遗产时,几乎免费,面对时,怎可不自甘渺小?用到时,又怎能完全用的安心呢?那里汇聚着太多超人的努力。
良好的社会所能做到的便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施展才华与成功的机会,更好的社会也能为失败者提供保障与修复,使之有机会东山再起,最好的社会还能保证那些无力生存的人以生存的权利。
几乎所有的社会都会努力使其成员“各尽所能”,而“按劳分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讨论起来流派观点太多,无法统一,但说到要使其成员“各取所需”,那么任何社会都明显力不从心,因从整体上看,社会资源总是稀缺的,而人的需求却一点也不稀缺,人是一种可随心所欲创造需求的生物,需求对人来讲太过容易,而实现起来又太难。有时,即使穷一个社会之力,也无法满足一个人的一个需求(比如若有一个人类现在想去海王星上看一看并安全顺利地回到地球,但聚集目前地球社会的所有资源也无法实现)。
我从历史中一再看到,在一个社会里,总体上,公平总是随着社会的生产能力的提升而提升,每一次社会改进或转型,都以一批不适应者的牺牲为代价,这种现实让我们懂得,我们很难一劳永逸地找到一种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制度,制度具有惯性,其演进一般是缓慢的。
虽然从哲学意义上看,每一种人生都显得有些盲目,但似乎个人人都不得不为适应社会运作做出相应的努力,有些努力,对于个人是极端痛苦的。因从某种观点看,社会即一个拥有不同人生经验与价值观的个体博奕之所在,胜者的快乐多是建立在被击败者的灰暗之上。
从常识上看,对于个人,还是努力更有利,至少努力之后会有成功的机率,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里,这机率有大有小,但不努力而获成功的机率显然更小。当你为大众做了很多他们需要的事情,或是帮助人们解决了他们的问题的时候,人们多半会给你回报,至多是只给你很少的回报,你即使遇到一些坏人或骗子,他们压榨或欺骗过你的付出,只要你能力在,你便拥有机会,早晚会遇到好人或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