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我以为,乐观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编剧几乎是必须的——面向未来,编剧特别擅长想象,为拍摄描画蓝图,我当然也不例外,也为激励自己,我写《奋斗》的同时,也为自己绘出一个蓝图,我总是这样鼓励自己——“这是可能的,编剧也有希望成功。”
写《奋斗》的起步,是税后每集二万五,三十二集,我共得到八十万元,除以总投资一千五百万,等于百分之五点三,无分红,这在编剧中算是一个中等收入,这些工作我花去两年时间,加之我下一部戏的预付二十四万元,外加一些小说版税,三年中我共计得税后收入一百一十万元整,平均每年近三十七万元,这个收入比之贫困人群当然是极高收入,令人内疚,但每一分钱都是我一字一字写出,并无欺诈,要我心安理得并不难。
况我从九三年起就干这一行,可说已干了十四年了,行业经验积累已有不少,写《奋斗》之初,我重新审视我的经历,发觉一直在一种惯性之下写剧本,只求过关度日,但我逼迫自己像一个农民面对一片土地一样思考,试图改变一下,做出新的尝试,我懂得,我必须过一种有梦想的生活,我能否使土地长出金子?
想来想去,惟一结果是提高剧本质量,这是起步,没有这个起步,别的事情都是空想。
因此,我对《奋斗一》的价钱并无太大的所谓,我甚至没有为小说改编权要钱,因它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要写红,我要排除所有干扰,把《奋斗》做红,我从来都不认为谈利益是空口说白话,那是骗子所为,利益的背后是实力,《奋斗一》就是要拿出实力来说话,只能是这样。
我确定自己的行动路线。
第一件事:必须找到一个合作者。
他必须是诚信及为你加分的人,这样你才能跟他谈合作,少一项都不行,不然,他可能会骗你,教训是,我写《激情与迷茫》的剧本写了一年多,到头儿来一分钱都没拿到。
这一件事上,我找到赵宝刚,完成。
第二件事必须向合作者证明我的实力及商业能力。
我想我已向赵宝刚证明我如何能把戏写红。这是一个编剧必须付出的代价,我虽然知道也许有办法可绕,但我不想绕过去,我要以后对别人说,我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写出来的,一点没有特殊待遇,我挣的钱,每一分都是正当的,我不想取巧。
这件事已完成。
第三件事:我不仅要为《奋斗》第二季谈一个合理的报酬,还要成为投资方生意上的合伙人,还要树立编剧与《奋斗》的品牌,编剧报酬要分为四块,小说改编权、片酬、嵌套广告提成及分红,这涉及很多商业运作,实质是编剧个人与制作公司做生意。
这一次,编剧已不是孤军奋斗,《奋斗二》及编剧本人都将做为一个品牌进入商业运做,在商业社会中,这是必然的,不然不可能把蛋糕做大,这件事我现在正在做,尽管不是我的个人趣味,但我必须做成它,我知道,第二季时,我应该收获了,剧本还要写,生意也要做,编剧若想自己获得利益,还必须满足合作方的利益,编剧手中必须拿出高质量的剧本,做为一个中国编剧,还要多费一点神,为商业运做提供创意。
这件事正在做。
第四件事,一旦《奋斗二》形成商业模式及制度,并且运营合理,我以为,更大的收获应在《奋斗》第三季,到那时,编剧已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而操心,因制作上已实验出新制度,外在条件更好,已可聚集起真正的奋斗迷,剧集的指向也会完全的明确,那时,我会把精力完全放在创作上,为真正喜欢《奋斗》的观众与读者服务。
这件事是我的梦想,若是它成功了,我便做为编剧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