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唉,写《奋斗》,当编剧——事实上,我在2000年曾对自己发誓不再写剧本,全因以为搞文学创作更有意义。但形势差强人意,现在,我融入大众娱乐提供者的队伍,做为一句编剧,我希望自己能合格,进而,我还想当一名成功的编剧。
旧式成功的编剧?我想无非是写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及导演,制作出来,让投资人挣钱,让演员们出名,让观众在观看中得到娱乐与享受,最好还能对观众有所启发,最终用商业回报来赢得投资人的信任,接下来,得到下一个编剧工作,以及更高的编剧稿费,然后一切重新开始。
一直以来,编剧就是这么一个行当。
然而我确信,不仅电视剧集制做的整体在市场上被定价偏低,而编剧这行当的价值更是被低估了——它的价格太低了!
事实上,《奋斗》之初,我身边的一个朋友,被悲观情绪所笼罩的写过《母亲》的大哥全勇先认为,《奋斗》写的内容根本不是电视观众想看的,剧情进展太过缓慢,废话太多,他推测只有一些买碟的年轻人才会看,甚至跟我打赌,若是这部戏在明年播完后,我若能把稿酬涨到每集六万,他便输我六万,若他的判断正确,我输他三万,隔几天写过《动感情》的赵赵传话儿说,他又背着我进一步发狠话儿,说“《奋斗》要是红了,我不仅输六万,还要把自己的两只眼睛抠出来”——听得我直笑,我当时就想,啥时候有机会给他买一副名牌墨镜,有没有几万的啊?我记得见过一付阿玛尼,八千多,配他够了,帅点就帅点吧,让他假扮作双目失明的时候有点面儿,不过现在的大哥已完全不提这事儿了,我想跟他计较都没门路儿了,呵呵。
当时,我希望这部戏取得的成功后,我能把稿费涨到八万。我以为,这是每一个编剧都要敢于想的。那时的现实是,编剧们聚到一起,总是抱怨稿费低,跟三线演员一个价儿,一集才一二三万,认为极不合理,一个编剧,多半一年也就写成一部戏,要是连续写三年,多半会写颓了,因其中有太多的修改、挫败与黑暗,编剧得颈椎病与抑郁症是家常便饭,接着,便在家休养生息一两年,复出后能否被市场认可,多半还是个问题,如果写不红一部戏,那么这位编剧几乎总是忙碌而无收获,他会写大量提纲,与人讨论,一二三稿地修改而无结果,只能拿到一些预付,勉强度日。
我以为,稿费是从自己的努力及实际取得效果得来的,我相信投资人是公平的,最好的演员除去庞大的广告收入,单集收入远超编剧,编剧当然得不到广告,因编剧无形象可出卖,但稿酬方面我不信编剧做不到,冷静地看一看,没有什么东西限制编剧去得到高稿酬,因它反应的就是剧本质量。以前整个行业很混乱,现在我认为基本定型了,投资人已能很清楚地估算出制作中每一块所占的分量,即使目前靠编剧的个人奋斗,虽然机率小,也是有机会体现出编剧的真正价值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