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

(2006-11-07 03:18:46)

“佛”一个非常闪烁的概念,它能掺和进任何事情,又与那件事毫无关系,它是一个绝对的超然的概念,没有偏好的情况,只发生在“佛”身上,其实说佛是慈悲的也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因为慈悲是一种偏好,它也是空性的。

在“了义”基础上,我们根本无法谈论事情,(因为谈论即是偏好),而“了义”就是绝对的客观,也就是绝对的没问题与没意见,因为人类的语言是在“不了义”的基础上展开的,这里面有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当我们说“佛”时,通常代表有佛这么一个事物,而在佛教的教义中,佛代表不代表一个主体却是一个问题。

我认为“佛”是我们讨论事物时的一个“多余”或有点搞怪的概念,当一个人类个体对着别人说“佛说”的时候,他便把自己置于“了义”的情况,他(她)不仅道德正确,而且什么都正确,但这是荒谬的,因为这个说“佛说”的人,并不是佛,而是一个人类个体,他说出的完全是偏好而不是其它,即使是佛陀本人在成道后,当他作为一个人类在发生行为时,只要是他表现出某种趋向,他便不是佛,他一说话,即是在说一种偏好,佛陀本人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涅磐前说“我什么也没有说”——不巧的是,这仍是一个悖论的说法,因为他确实在说话。

 

无数研究佛教的人,陷入到佛教的悖论中而不明所以,那些说“佛法深如海”的人,大概也是被佛教悖论搞得有点混乱,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人我们就不说他们了,他们全是“大明白人儿”,只是我们多半对他们的明白没什么兴趣——不过,情况也并没有那么悲观,人们总会在“了义”的情况下契入空性,成圣成佛,而在“不了义”情况下谈论成佛的方法,在道德上,“不了义”的佛法鼓励人们在人世间积极向善,慈悲为怀,它的终极很自然地指向众生平等无碍,不过平等无碍以后我还要干点什么,佛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是佛教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当你持空性见时,你便没有偏好了,所有的意义都是偏好,你当然不能为任何偏好而行动,但你又不能不行动,所以你只能“如如不动”,记住,这还是一个悖论,如如不动,既不是动,也不是不动,即不是有意义,又不是无意义,即是又不是,怎么说呢——当了义时,甚至连道德上的偏好都消失了,道德只是指向成佛的路,而并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在哪里呢?它在见地中与禅定时得以实现——这便是东方神秘,一种别人无法见证而只能自己证得的神秘体验,就连这体验也是无法形容的,因它是一种悖论式的体验,体验这种体验是一个主体,却得到无主体的体验——它是绝对的无相或实相。

呵呵,每当这时,有人便会问,你怎么知道的?或问,“你”怎么会得到“没有你”的体验?呵呵,不了义吧——成佛了你就知道了,现在你只是一个凡夫,有关那些超验的事情,先信着吧,慢慢的你就全明白了——谁能满意这种回答呢?反正我不满意,我认为那多少有点不可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
后一篇:(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