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集 |
在写这篇序的时候,甚至在更早以前,中法建筑系的学生联合进行这次设计活动之前,苹果二十二院街的构想在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其实是这样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城市?
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文化?
建筑曾经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承载文化的内涵,还是展现城市的风貌,因为建筑不同于遗迹,它是活的,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就像是年轮一样,缓慢而清晰地记录着树木成长的痕迹,记录着每一年的阳光和雨露。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哪一座城市,什么样的区域,都有这种由建筑构成的年轮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清晰地把握城市发展的轨迹,能够很容易地懂得和感受其中的生活。
有两种情况会破坏这种年轮般的传承,仍然用树作比的话,一种是树木本身的死亡,一种是人工力量过于强烈地介入。
死去的树木生长不出年轮,人工环境下培植出来的树木,无法用年轮记录任何。不幸的是,这样两种情况,都在我们的城市建筑中发生着。
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在国际化的趋势中,盲目地(甚至是粗糙地)复制西方文化的产物;一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不加思索和修改的继承沿袭,一笔一画地再现“文物”。前者是人工力量过于强烈的介入,后者是死去的东西。
真正的城市建筑,我们需要继承、保留、发展、推广的城市建筑,是从属于城市的活生生的历史里来的活生生的建筑,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成分”、适应新的时期、新的需要产生的建筑形式,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
遗憾的是,我们的建筑形式,生长的痕迹太少,制造的成分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当一种珍贵的植物濒临灭绝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寻找它的基因、种子和嫩芽,使它以新的生命形态延续下去吗?
同样,当我们的城市建筑面临被异化和破坏的危机的时候,我们所应该做的,也是寻找其“文化基因”,运用这种基因,“生长”出真正属于城市文化传承的城市建筑,使我们的城市建筑在“进化”的过程中不被异化,使我们真正拥有一座有血有肉、有过去有未来的城市,拥有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强烈自信心的文化。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城市?
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文化?
答案仍然是建筑,真正的、健康的、有生命力和文化基因的建筑。
至于由谁来表达,我想这并不重要,中国人可以、法国人可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只要他们能够真正地尊重这个城市、这种文化;感受这个城市、这种文化。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