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集 |
元旦早晨醒来,心里就在想:哦,2003年过去了,新年又会发生什么呢?
第二天去上班,一切好象和去年没有什么两样,没什么新鲜感,甚至遇上的所有人和事,也和去年一模一样,恍如昨天(其实就是昨天)。
吃完早饭来到办公室,突然有些异样的预感,可又不知预感在哪里,是什么。竖起耳朵仔细倾听,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没发现,莫名其妙了半天。
当一声啾啾的鸟鸣撞击我的耳鼓时,预感就这样被证实了:一只灰灰的鸟儿正在我身边的树上轻轻地跳跃着……
我以为是只麻雀,后来看又不是,它头顶上偶尔竖起的黑冠,有点象中世纪武士的帽子,“啾啾”的叫声和麻雀的“喳喳”也显然不同,最后断定这不是一只麻雀,而是一只鸟(麻雀就不是鸟了?)。
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这个困惑人类上千年的哲学命题,突然又浮现在我脑海里。
我的办公室很高大,或者说很辽阔,这得益于当初设计时对空间"蒙太奇观念的坚持:房子是有生命的,是可以新陈代谢和生长的,所以楼里没有承重墙,空间可以自由流动,而且想高就高,想大就大,从楼板到天花板的高度近八米,装修后的高度也有六米,选配绿植时,自然都选那些个儿长得像树,或者就是花卉市场里身材最高的。我喜欢人在自然的感觉,尽管知道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哲学的智慧,很难成为尘世的理想。但心中的愿望却象盏小灯,在黑暗中幽幽地明亮着。
办公室里没什么吃的,找了半天,找来半截黄瓜。刚把黄瓜放在树杈上,鸟儿就扑了过来,大口大口地啄食着。看来,这不是一只野鸟,而是一只家养的鸟。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鸟儿呈现出一种不安的兴奋,在我办公室的屋顶飞来飞去。我不懂鸟语,但从鸟飞来飞去的肢体语言里我还是明白了它是在找窝归巢,我赶紧让人把家里的两个鸟笼拿来。我先把铁笼放在树边的柜子上,小鸟对它毫无反应,拿下铁笼放上竹笼,还没等我回到座位,它就一头钻了进去,然后便是一副心安理得的表情,膨松开羽毛,象回到家的样子。
第二天早上我没直奔办公室,而是奔向了鸟市。觉得一只鸟太孤单,想给它配个伴。我迅速找到了一只长得和它一模一样的鸟,问卖鸟人叫什么,卖鸟人用洪亮的北京话说“宏子(儿)”,虽然在皇城根下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我还是说不出这样京味十足的儿化韵,于是也没还价就买了下来。
鸟市一转,发现叫的最清脆婉转的还是玉鸟,鲜艳的羽毛,漂亮的流线型曲线,和我想象中的鸟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又买了两只玉鸟,一只黄的,一只红的,还有两只文鸟。
回来将鸟放开,心里却一阵难过。没想到这些鸟几乎已经不记得如何飞行,也许它们一直就是在笼子里长大的,忽然得到了自由自己竟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斜着翅膀飞一阵就一头撞到墙上掉下来,让我心疼而又毫无办法。红色的玉鸟只会直直的飞,明明树就在前面,它却不知怎么就飞到了旁边的书架上,一头撞在书上。两只文鸟出了笼子竟然像两只小鸡似的在地上走来走去(鸡是不是鸟?!),惊恐地左顾右盼,无论如何就是不飞。
比较正常的还是“宏子”,它们一下就找到了彼此,在树上跳来跳去,飞的也比较轻盈飘逸。
经过一天适应,玉鸟可以不撞墙了,可是文鸟还是象两只小鸡,整天在地上跑来跑去。
天黑了,玉鸟又自觉自愿地钻进笼子,宏子这回破天荒地没进笼子,或者因为是玉鸟先进了笼子,抢占了它们的“地盘”。它们安稳地停歇在树顶上。终于有点像鸟了,这让我心中有了一丝欣慰,可文鸟仍蹲在书柜的底下过夜,这让我有点为它哀叹,长期的圈养已经使它们丧失了鸟的记忆,真的把自己混同于鸡了。
我关了一部分灯,让办公室看起来暗了一些,然后就走过去捉蹲在柜子底下的文鸟。这一捉,文鸟总算飞了起来,但比那几只鸟更搞笑,翅膀一歪一歪地斜着飞,一会撞墙,一会撞地,几个来回后,它可能飞不动了,索性站在地上等着我捉。我把它们两个放在树上专门为它们准备的窝里,两只文鸟惊惶惶地站在窝边,我真担心它们会掉下来。
一会后,两只文鸟可能意识到危险已经过去,其中一只慢慢蹭到窝里伏了下来,另一只也跳了进去,两只鸟好像久别重逢的小亲亲一样紧紧挤在一起,露出两个小小的脑袋。
回家时坐在车上,看着车流滚滚的大街和那些林立的高楼以及高楼上错落的灯光。我忽然觉得这和鸟笼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是不是也和鸟一样习惯了圈养,我们是不是也被局限在一个个笼子里?我们是不是也在逐渐失去关于自己的记忆?我们是不是也同样离不开笼子?因为笼子赋予我们安全的想像……
晚上在网上看见一首诗,叫: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知为什么,刚读到标题时,身体里就涌起了一种冲动,一种不知是面向大海的冲动还是春暖花开的冲动,在周身的神经震颤的同时,感动便了无痕迹地从心头滑过,留下一片快感。读到最后什么也没记住,只记得有一幢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我突然又想起自己写的几句歪诗:
心不动风就不可能真的存在,
往哪里去是因为你从哪里来……
第二天去上班,一切好象和去年没有什么两样,没什么新鲜感,甚至遇上的所有人和事,也和去年一模一样,恍如昨天(其实就是昨天)。
吃完早饭来到办公室,突然有些异样的预感,可又不知预感在哪里,是什么。竖起耳朵仔细倾听,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没发现,莫名其妙了半天。
当一声啾啾的鸟鸣撞击我的耳鼓时,预感就这样被证实了:一只灰灰的鸟儿正在我身边的树上轻轻地跳跃着……
我以为是只麻雀,后来看又不是,它头顶上偶尔竖起的黑冠,有点象中世纪武士的帽子,“啾啾”的叫声和麻雀的“喳喳”也显然不同,最后断定这不是一只麻雀,而是一只鸟(麻雀就不是鸟了?)。
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这个困惑人类上千年的哲学命题,突然又浮现在我脑海里。
我的办公室很高大,或者说很辽阔,这得益于当初设计时对空间"蒙太奇观念的坚持:房子是有生命的,是可以新陈代谢和生长的,所以楼里没有承重墙,空间可以自由流动,而且想高就高,想大就大,从楼板到天花板的高度近八米,装修后的高度也有六米,选配绿植时,自然都选那些个儿长得像树,或者就是花卉市场里身材最高的。我喜欢人在自然的感觉,尽管知道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哲学的智慧,很难成为尘世的理想。但心中的愿望却象盏小灯,在黑暗中幽幽地明亮着。
办公室里没什么吃的,找了半天,找来半截黄瓜。刚把黄瓜放在树杈上,鸟儿就扑了过来,大口大口地啄食着。看来,这不是一只野鸟,而是一只家养的鸟。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鸟儿呈现出一种不安的兴奋,在我办公室的屋顶飞来飞去。我不懂鸟语,但从鸟飞来飞去的肢体语言里我还是明白了它是在找窝归巢,我赶紧让人把家里的两个鸟笼拿来。我先把铁笼放在树边的柜子上,小鸟对它毫无反应,拿下铁笼放上竹笼,还没等我回到座位,它就一头钻了进去,然后便是一副心安理得的表情,膨松开羽毛,象回到家的样子。
第二天早上我没直奔办公室,而是奔向了鸟市。觉得一只鸟太孤单,想给它配个伴。我迅速找到了一只长得和它一模一样的鸟,问卖鸟人叫什么,卖鸟人用洪亮的北京话说“宏子(儿)”,虽然在皇城根下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我还是说不出这样京味十足的儿化韵,于是也没还价就买了下来。
鸟市一转,发现叫的最清脆婉转的还是玉鸟,鲜艳的羽毛,漂亮的流线型曲线,和我想象中的鸟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又买了两只玉鸟,一只黄的,一只红的,还有两只文鸟。
回来将鸟放开,心里却一阵难过。没想到这些鸟几乎已经不记得如何飞行,也许它们一直就是在笼子里长大的,忽然得到了自由自己竟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斜着翅膀飞一阵就一头撞到墙上掉下来,让我心疼而又毫无办法。红色的玉鸟只会直直的飞,明明树就在前面,它却不知怎么就飞到了旁边的书架上,一头撞在书上。两只文鸟出了笼子竟然像两只小鸡似的在地上走来走去(鸡是不是鸟?!),惊恐地左顾右盼,无论如何就是不飞。
比较正常的还是“宏子”,它们一下就找到了彼此,在树上跳来跳去,飞的也比较轻盈飘逸。
经过一天适应,玉鸟可以不撞墙了,可是文鸟还是象两只小鸡,整天在地上跑来跑去。
天黑了,玉鸟又自觉自愿地钻进笼子,宏子这回破天荒地没进笼子,或者因为是玉鸟先进了笼子,抢占了它们的“地盘”。它们安稳地停歇在树顶上。终于有点像鸟了,这让我心中有了一丝欣慰,可文鸟仍蹲在书柜的底下过夜,这让我有点为它哀叹,长期的圈养已经使它们丧失了鸟的记忆,真的把自己混同于鸡了。
我关了一部分灯,让办公室看起来暗了一些,然后就走过去捉蹲在柜子底下的文鸟。这一捉,文鸟总算飞了起来,但比那几只鸟更搞笑,翅膀一歪一歪地斜着飞,一会撞墙,一会撞地,几个来回后,它可能飞不动了,索性站在地上等着我捉。我把它们两个放在树上专门为它们准备的窝里,两只文鸟惊惶惶地站在窝边,我真担心它们会掉下来。
一会后,两只文鸟可能意识到危险已经过去,其中一只慢慢蹭到窝里伏了下来,另一只也跳了进去,两只鸟好像久别重逢的小亲亲一样紧紧挤在一起,露出两个小小的脑袋。
回家时坐在车上,看着车流滚滚的大街和那些林立的高楼以及高楼上错落的灯光。我忽然觉得这和鸟笼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是不是也和鸟一样习惯了圈养,我们是不是也被局限在一个个笼子里?我们是不是也在逐渐失去关于自己的记忆?我们是不是也同样离不开笼子?因为笼子赋予我们安全的想像……
晚上在网上看见一首诗,叫: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知为什么,刚读到标题时,身体里就涌起了一种冲动,一种不知是面向大海的冲动还是春暖花开的冲动,在周身的神经震颤的同时,感动便了无痕迹地从心头滑过,留下一片快感。读到最后什么也没记住,只记得有一幢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我突然又想起自己写的几句歪诗:
心不动风就不可能真的存在,
往哪里去是因为你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