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很多,报纸杂志也很多,有教师阅览室,好像没有学生阅览室,不允许借杂志。我们主要就是借小说看,看中国小说,同学们也是互相影响,好像比较有名的小说,别的同学都读了,闲聊时说起一些情节,如果自己不知道会特别着急,必须赶紧补上,我也特别爱看中国小说,是主动地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读。
当时是小说在先,电影在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等一大批小说,一问世就引起轰动,人们争相阅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有广泛的读者群。因此很快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我感到幸运的是,我们当时是既能看电影,又能看小说,电影、小说交相辉映。可是好多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却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总觉得不如小说读得过瘾。改编的电影可能就像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是电影有一定的时长,而大部头的小说的内容不可能都包括进去,只能有取舍。
现在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有些影视剧比小说好看,原因是影视剧编剧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很多原著中没有,很多改造了原著。他们创作一个剧本堪比写一本小说,“潜伏”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由一个一万字的短篇,写成了几十集的连续剧。
因为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影视剧在先红了,同名小说虽然很一般,但马上就会畅销,会给投资方带来巨大利益,可这些小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很多都差强人意,引不起我阅读的兴趣。
在我读过的长篇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是《林海雪原》,解放军剿匪的曲折故事吸引着我,少剑波和白茹浪漫的爱情吸引着我,看这本书真的是能忘记吃饭,忘记睡觉。课间休息时,看过书的同学会绘声绘色地讲述书中惊险的情节,在她周围总会聚拢着一大帮同学。大家还会不约而同地朗诵书中的诗句“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体灵比鸟鸟亦笨,歌声赛琴琴声哑”
……
这是少剑波写给小白鸽的诗,这首诗很长,现在我只记得这几句。可以想见,当年的一群小丫头们,正是做梦的年龄,读了这本书是多么地憧憬这种战斗的生活和美好的感情啊!
有时是看了电影觉得不过瘾,马上就去找小说读,像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就是这样,“战火中的青春”讲述的是在一次阻击战中,战友全部牺牲,只有区小队长高山活了下来,由此她参加了野战军,被分配到尖刀排当副排长,排长是勇敢而又鲁莽的雷振林,高山因为救雷振林负伤住院被发现是女儿身。影片的结尾是,高山离开野战部队,留在了地方。欢送大军南下,高山与雷振林相遇,雷振林把他心爱的日本指挥刀送给了高山,然后就去追赶部队了。影片结束了,而革命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我们心中持久地激荡着。
这个含蓄隽永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庞学勤和王苏娅饰演的英雄也定格在我心中。我特别想知道他们后来的命运,所以亟不可待地借来《踏平东海万顷浪》,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是写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的长篇,“战火中的青春”只是其中一个章节,并不是主线,但电影的上映,让这个章节更加精彩,电影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小说。我为章雪松和柳慧竹的凄美爱情所感动,也为高山和雷振林的传奇爱情而激动。
有人说,爱和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赞同这个说法,因为爱和死是人类最炽烈的感情,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是幸福和痛苦,幸福感情的极致是爱情,痛苦感情的极致是死亡。而文学是这种炽烈感情表达的最好的载体,所以叙述爱和死的文学作品才会经久不衰,这是我的理解,我觉得还是有些道理的吧。

爱和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