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心灵雨露
南海第一楼 —— 五公祠 (网络)
来海口的第二天仍是阴天,不那么热了,准备去近处的五公祠、琼台书院、海瑞墓,它们刚好都在一条线上。
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楼”,这片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纪念的是唐宋两代被贬职,而来海南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走进五公祠仿佛追溯到古代,这里的文物古迹群,有海南第一楼及两侧的学圃堂、观稼堂、东、西斋与苏公祠、浮粟泉、泂酌亭、伏波祠和琼园紧连一片。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五公祠、祠内小路、苏公祠、海口市博物馆、祠内外景观
赵朴初题词 —— 五公英烈气 千古海南潮
祠内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满面思绪
—— 李德裕(公元787-850)、李纲(公元1083-1140)、
赵鼎(公元1085-1147)、李光(公元1077-1150)、胡铨(公元1102-1180)

济泉和浮粟泉
济泉——民国(1915年)重建五公祠,在开凿道路的施工中,偶得此泉。因其与苏东坡“指凿”的浮粟泉“天然相对,淄渑交济”而故名,遂成人文景观之一。
浮粟泉——当年苏公借寓此地金粟庵时,看到当地居民饮用浑浊的河水,经过观察发现此处有地下泉,便指点人们挖了两口井,这就是志书上所记载的“指凿双泉”。其中一口已经湮没,其中一口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浮粟泉。井水清洌甘美泉源旺盛,几百年来从不干涸,水面常浮小泡,类似粟粒,因而命名为“浮粟泉”。
苏公祠大堂
北宋(公元1097年),苏公被贬来海南时,携带幼子苏过路过此地,曾借寓当时的金粟庵十多天。谪居儋州三年后,遇赦北返时又路过小住几天。南宋时,曾在苏公住过的地方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曾在此地开设“东坡书院”。明代(公元1612年),副使戴禧在原址建苏公祠。清代、民国先后多次重修。虽然经历几百年的沧桑,但遗迹尚在。
苏轼铜像
东坡典故的壁画
东坡书院
泂酌亭
苏公居儋三年后奉诏北归,途中又路经此地小住,当时的郡守承议郎陆公邀请苏公品茗赋诗,
苏公应陆公的请求,为其题名为“洞酌亭”,还写了《洞酌亭诗并叙》。
苏东坡墨迹

雅致的满月形小门、两伏波祠、观稼堂、海南历史百贤
两伏波祠——明代(公元1617年),副使戴禧在此创建昭忠祠。民国四年把两伏波祠迁到这里,现在看到的是重修后的两伏波祠,崇祀西汉的前伏波将军邳离侯路博德和东汉的后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
观稼堂——原名观稼亭,始建于明代(公元1615年),为纪念苏公开凿浮粟泉而建。名为“观稼”,是观浮粟泉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的意思。
学圃堂
—— 陈列的古钟和古炮
宣和御碑
拜亭里竖立着宋徽宗赵佶御笔御制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瘦金字石刻碑,这块保存800多年的宣和御碑,是海南现存的最古老的碑刻,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文物珍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