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格鲁吉亚_续3

(2009-09-01 07:35:54)
标签:

格鲁吉亚人

俄语

第比利斯大学

斯大林

分类: 作者_比邻

                      作者:   比邻

    我们这一代人,在儿童、少年直到青年时期,苏联对我们有着太多的影响。到了一个以前曾是苏联一部分的国家(我也到过莫斯科,但前后只有不到一星期),我自然会用好奇和急于了解的目光打量它。半年时间了解一个人有时尚且不够,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做不到的,况且,作为外国人肯定不好说三道四问东问西,又有着语言障碍,所以,我只能向大家谈谈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感觉。

 

我在格鲁吉亚_续3 

    首先的感觉是格鲁吉亚人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GEORGIA(乔治亚),而不愿意被叫做来自俄语的Грузия(格鲁吉亚)。当时还能看到有格、俄两国文字表示的公路标示牌,但正在逐渐换成格、英两种文字。他们成年人,特别是三十岁以上的都会说俄语,但是像下面照片中见到的四个男孩,俄语成了真正的外语,他们不再会说俄语。当时是1998年,离1991年独立只有七年。

 

    俄语几乎是他们全民拥有的语言能力,但在各种场合好像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间用俄语交谈,似乎独立之后,俄国话在这个国家就戛然而止了。到了年幼一代则完全丢弃了这种语言能力,这应是社会、学校和家庭方方面面都起了作用。对俄罗斯的反感,好像应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唯一解释。


   斯大林在他们心目中似乎至少是一位民族英雄,各处书摊、书店都可以看到封面有斯大林像的图书,而且数量种类颇多。我们看不懂格鲁吉亚文字,不知道里面具体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在这些书里斯大林是什么形象。但有着一些明显是诗集的此类图书,用诗来描述一个人应当是只有赞美和歌颂吧。偶而,队上的格鲁吉亚朋友会同我们提到斯大林,自豪和崇敬溢于言表。印象极其深刻的是替我们晚上在野外看管设备的一个警察,在对斯大林表示敬意的同时,对斯大林前任发出的声音以及做出的表情和动作,是一种任何人都能看出的鄙视。不知这是否也是源于对俄罗斯的不满。


   说到斯大林,我有着一些遗憾,当前往波季港查看已经卸船的设备途中经过了哥里(这是去年格、俄战争的重要战场),这是斯大林的故乡。不管怎样,斯大林总是一个对苏联和世界有过重大影响的人,应去看看其故居。但往返6、7百公里匆匆赶路,想着是以后一定会有机会,但终究没能再去。
   一直疑惑的是:格鲁吉亚人斯大林、贝利亚和谢瓦尔德纳泽等人在苏联都担任过要职,甚至是主宰苏联的首脑,为什么格鲁吉亚却是同俄罗斯关系最差的呢?


   这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地图: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和阿扎尔阿布哈兹富庶,并占据了大部分海岸线,扼守了通往俄罗斯的铁路。

 

我在格鲁吉亚_续3

 

南奥塞梯位置重要,其边境最近处离第比利斯不到50公里,两者独立使格、俄之间高加索山脉这个天然屏障的作用荡然无存。现在对格鲁吉亚来说,局面甚于骨鲠在喉,甚于芒刺在背可以说一点也不过分。其实在十年前,我们在格鲁吉亚时,这个局面基本上已经形成。而那时处于西南的阿扎尔,也不听命于中央政府,是在后来才被强力收回的。俄罗斯在这里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扮演了以强凌弱甚至是欺人太甚的角色。


   由于动荡经济就差,在第比利斯国际机场就发现,卫生间如厕用纸是以裁好的报纸代替的,物资匮乏可见一斑。开工前我们需要买几台洗衣机、电视机等队上的日常生活用品,当地这些产品基本上是欧洲品牌,如诺基亚、飞利浦等,都是以专卖店的形式出现。另有少量的日本货,但没有中国产品。当地人购买力很低,是极少光顾这些商店的,所以我们进了店门,店员们可遇见了大主顾,几乎如同见了久违的亲人。当地公路边会有一些小商亭,我们在野外有时会在那里买些可乐之类解渴,这在当地人看来也是一种奢侈的消费。

   其他商品从洗衣粉肥皂,到学生使用的笔记本书包,还有牛仔裤和玩具等等,几乎都是中国产品,那几个男孩也希望我们给他们带中国的塑料玩具枪。
  

    同我们一起工作的格鲁吉亚人并不避讳谈他们的收入,格鲁吉亚独立后通胀严重,货币贬值面值巨大,我们到那里时已经经过了币制改革,据说一般月收入只有十几拉里,当时一拉里合六元人民币,即月收入不到百元人民币。即使第比利斯大学的教授,月收入也只不过相当人民币三百元左右。好在他们住房没问题,汽油价格不高,一般家庭每月有一两个拉里足够支付水电气费用,当然停电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肉类一般要两三个拉里一公斤,但其他食品还算便宜,否则是没法活的。我们通过GBOC给队上人员支付的月工资在300到350美元之间,据他们说,GBOC从中并没有克扣,只提了极少的管理费用,其本上是全额,而且给的就是美金,所以对这份工作他们极为珍惜。
  

我在格鲁吉亚_续3 

    在格鲁吉亚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照片中一位格鲁吉亚姑娘的背后就是街上的外币兑换处,美元、马克、瑞士法郎等等都可以接受兑换。汇率是随时变化公布的。这种兑换处不但第比利斯有,而且在各个小村镇也会有一两个,可以说随处可见。

    通讯却是非常受局限,我们就一直没能在驻地装上一部电话。通过GBOC联系的结果是,拉电话线到小山上,需要获得国家邮电部的批准。也正好我国原石油部部长是五十年代在莫斯科留学的留学生,他的一位同学正在第比利斯,我们租了他的房子设了个点,也算是两全其美。我们有了电话,派人值守解决了通讯问题,可以收发传真,也可以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把用于野外资料现场处理的计算机也设在那里。而对方每月会有六、七百美元的收入。在驻地就只能使用手机了。


   当时的格鲁吉亚彩电还不普及,我们接触到的格鲁吉亚人家中大多还在使用黑白电视。至于电脑,不但还没有进入家庭,即使像GBOC这样的大公司,以及政府机构也极少拥有。
   即使经济如此不景气,但教育事业并没有放被弃,也没有哪个家庭会负担不起孩子的教育费用。他们对中国会有因家庭贫困孩子辍学的事情感到难以理解。到格鲁吉亚第一件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事是,看到GBOC提供给我们雇佣的七十几位人员名单,居然所有人员都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固然,这可以认为当地就业困难,即使本科生也只能当劳动力使用。但不是也可以理解成教育普及程度高吗?据他们介绍,在格鲁吉亚十年制(十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中毕业)教育是普及的。
 

               ?????????????????????????????????????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