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事八卦天天评 |
我觉得这样挺好。同事们在一起工作多年,并肩看两眼电视剧的机会,还真是罕有。这样的讨论,对于了解彼此的世界观,有着一叶知秋的奇效。况且,我对大家的工作态度充满着信心,所以这每天十来分钟的荧屏热议,我不觉得是破坏办公室秩序的洪水猛兽。
前些天,我应邀去参加一个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研讨会。王海鸰女士坐我对面。写了《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这么多好剧,我觉得她应该过得比较快乐。但她还是皱着眉头说,“我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为什么呢?她说,电视剧可能是最众口难调的文化产品了,写的时候,需要顾及的太多。而电视剧的收购,现在还是一次性买断,不像图书出版的版税制。“什么时候电视台能播一次就给一次钱,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就又能提高了。”
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坐我边上,他讲起话来充满激情,吐沫星子如降甘霖。虽然2007年国产电视剧拍了14000集、却只播了6000集,还有一大半不知所终,但张教授还是认为,电视剧这个行业,前景看好。
为什么呢?他说,电视剧是中国社会里目前最重要的娱乐形态,而且越来越趋向中等收入阶层的观看趣味。赵本山的《乡村爱情》,就一定只有农村观众看么?非也。好多农村观众反而爱看《奋斗》,因为他们更想了解城市白领们怎么生活,怎么风花雪月。“中等收入阶层还在扩大,电视剧的市场需求,太大。”
在我看来,海鸰女士很沉重,颐武教授很乐观,都有道理,讲的是硬币的两面。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在我这个长年做经济新闻报道的人看来,一点也不陌生。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行业,跟中国的钢铁业、煤炭业,很像“三胞胎”——它们在各自领域里,都是生产量上的世界冠军;它们的这个冠军称号,都是在付出了小、散、乱的代价后换来的。它们所面对的挑战,其实都是同一个事儿——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这条路上,钢铁和煤炭这哥儿俩,已经甩开步子,走出去好远了。电视剧这个小兄弟,步子还迈得不够大,也似乎好办法不多。我倒觉得,钢铁业和煤炭业在推进结构调整中的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值得关心我国电视剧业发展的人们来借鉴。归纳起来,无非两条: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二是在规范的竞争规则下,逐步实现优胜劣汰。
2007年的国内电视剧投资者,据说只有两成,赚了钱或保了本。但那另外八成,仍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小小一张拍摄许可证,依旧洛阳纸贵。为什么呢?我想,一是因为起点太低,二三百万就能上马;二是因为那不到两成的成功者,仍不断提供者大赚一笔的示范;三是因为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竞争规则仍明暗交互,市场竞争之手仍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展现其优胜劣汰的残酷机能。
钢铁与煤炭虽走在前面,也并非一马平川。2007年,我国钢铁业的行业集中度不仅没升,反而又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其症结,我想,恐怕不是已经做大了的企业在绝对规模上又变小了,而是小规模企业又有所回潮,从而改变了全行业的规模结构。这跟电视剧业极为相似——一方面是高成本投入的大制作有所增多,另一方面是小规模、超小规模的草台剧组仍如雨后春笋。在这枚“世界冠军”的军功章上,草台剧组所制作的那些不知所终的电视剧,占了多一半的功劳。
《西圣地》和《走向共和》的制片人吴兆龙,也坐在我对面。他同意我的说法。老吴说,竞争机制下的优胜劣态,这是电视剧业的唯一出路。在他们这些“圈里人”看来,评价一部电视剧,有三个标准:一是行不行,二是火不火,三是好不好。电视剧业搞市场化已经十几年了,绝大多数投资者只要符合第一个标准就上马,第二个标准太难把握、需要运气,而第三个标准,只是少数人的追求目标了。
我想,按照老吴提供的这个标准体系,挣不着钱也要来赶赶时髦的人们,恐怕还能折腾几年。况且,文化产品与工业产品,还是不太一样——后者基本上是标准化生产,“行不行、好不好”,大可一目了然;而前者的“火不火”很难预测,“好不好”又标准多样。显然,电视剧业搞结构调整、搞优胜劣汰,难度可能比钢铁业、煤炭业还要大。因为,说白了,这个行业里“蒙”的成分还比较大。这既是行业特性使然,也是行业尚不成熟的体现。
坐在王海鸰边上的《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是个直言快语的人。他说他最烦的就是遥控器一按,各台颠来倒去地在重播同一部电视剧。他的这个烦恼,我不敢苟同。一来,这种播法儿,很适合我这种作息不定者的要求,好象每次看重播剧,都能意外地发现一些以前没看过的段落,这就像用肉沫炒菜,啥时都吃不痛快,可啥时都吃不完,总给你新的期待。二来,撂着好几千集新剧不播而宁肯重播,说明电视台的播出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这是乱象中的好现象。
钢铁、煤炭、电视剧,前两个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须臾不可放缓。取什么、舍什么,需有清晰判断。而电视剧业,依我看,部分的投资低效或失效,其风险自有投资者来承担。行业管理者的要务,一是把不合格的投资者挡在门外,二是构建投入与产出的明晰规则,让赚钱的和亏钱的,都明明白白,冷暖自知。
至于一部电视剧到底好不好?除了遵循一些全社会达成共识的审美标准,多余的评价,真是见仁见智,难以言说。比如张颐武就认为,《士兵突击》的核心,讲的是“办公室关系学”,是许三多如何在各个集体里搞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我对此大不以为然。
我觉得,老张这番高论,把许三多同志庸俗化了,也把N多“士兵迷”的心,给伤透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