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美从来在路上

(2008-03-16 09:06:18)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事八卦天天评
最美从来在路上一家国内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寄来一张会员登记表,邀我“入伙”。想了想,我还是回了个电话,婉言谢绝了。

 

不是我这人不环保。屁如,以每天洗头一次、耗费洗发水30毫升计,5年来我已累计减少使用50公斤洗发水,为祖国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做出了无法一洗了之的贡献。也不是我这人耍大牌。以“2”著称的我,顶多是张黑桃“2”,正处级小牌一张。我之所以婉拒之,是因为在此前的几次采访中,这个正声名鹊起的环保组织,给我留下了两点疑惑——

 

疑惑之一是,他们太爱动感情。消逝的草场,弥留的动物,后退的林地,干涸的湖泊 ... 见了很多次,他们为此奔走呼号,潸然泪下,场面总是很动人,话语总是很尖刻。我从不怀疑他们的执着,也敬重他们的品格,但慢慢地,发现那些对水电站的质疑、对乌烟瘴气的抨击、对江河湖海的呵护,因为有了过于浓厚的情感底色,而逐渐无法自圆其说。现实生活中,要掰开每一个不好掰开的镊子,都需要用两只手。但他们似乎从来只盯着一只手。

 

疑惑之二是,已经有好几位新闻同行“入了伙”。我不是因为收到邀请晚了就醋意大发,而是眼见着那几位跑“环保”的记者,跟这个环保组织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先是生出了同赴山河之情,后又迸发了并肩战斗之义,不知不觉间,把自己变成了采访对象的一部分。我知道,即便在那几个环保声势浩大的后工业化国家,新闻界也是严禁环境记者加入环保组织的。这是为了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公正。入了伙做了高参或干酱的几位新闻人,干得很卖力,但角色很尴尬。

 

理智与感性,不只停留在李安的电影里,也不只是男女之间要讨论的话题。你问我为大自然之美动过情么?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给你讲述N多这样的时刻:当千回百转的山路上,一个弯道转过来,金色的卡瓦博格峰赫然撞进我眼帘的时候;当雅鲁藏布江突然在群山间劈开一片山谷,沉静而坚决地把我抱紧的时候;当我坐在夕阳下的秭归老码头石阶上,看着滚滚江水把三峡的气息从大山之间带入我鼻翼的时候,就像老狼在歌里唱的,“说过不会掉下的泪水,正沸腾着我的双眼”。

 

我意外地发现,心里刻下的这类记忆越多,我越不容易被某些环保人士“忽悠”。我相信,类似的私人记忆,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拥有,甚至比我还要富有。虽然情之所至,金石为开,但事关环保的很多“结”,却并不那么容易被简单的一个“情”字打开。

 

事实上,极端的“环保主义”,N年来已日渐式微。也就剩下绿色和平组织饶世界追着日本人的捕鲸船跑,还能登个头版二条了。在传统工业化思维仍强悍张扬的年代,环保主义者的思维与行为,必然驶向另一个极端,以获得最大的对抗张力。这就像一架杠杆,这一边的砝码越挪向远端,另一边的砝码也就越走向远端。社会矛盾就是在这样的制衡中,完成着永不停止的角力。而当保护环境逐渐成为各国社会之主流意识时,两端的砝码,都必然向杠杆的中心区移动,环保主义自此便失去了在极端位置上发力的必要。

 

我的拒绝“入伙”,看来并没有打扰那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心情。他们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我的观察视野里,他们正逐渐从工业化批评者的单一角色,转向一边批评一边做建设性环保努力的复合角色。有趣的是,几家重化工业领域的国际级企业,正从被他们抨击的对象,变成某些具体环保努力上的合作者。我乐见于此,并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同样有趣的现象,我还发现了不少。这两年,只谈上工业项目、不谈生态保护的地方官员,不太多见了——当然,有的人是先谈前者,再谈后者;有的人是先谈后者,再谈前者。我有时候忍不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觉得在这不同的表达次序里,蕴含着某些微妙的、似乎无法言说的区别。去企业采访,则涌现了一个新的规律——越是重化工业领域的企业老总,越喜欢拉着我和我的新闻同行们,去看他们的环保设施。

 

我不是科学家。所以,那些复杂眩目的环保装置,对我这个记者而言,不过是一具具放大了的变形金刚。但我可以初步判断的是,那种完全不顾及环保的开发与生产,正失去最基本的立足土壤。制度与舆论这个时候所要做的,是形成对市场主体们的支持、监督与约束——逐步把一些虚情假意的环保,促成真心实意的环保;把一些浅尝辄止的环保,促成深入骨髓的环保;把一些被动无奈的环保,促成自觉自愿的环保。

 

工业化与环保主义,从决然的对立,到趋近中的弥合,这样的转折,不似牛饮,也算小酌,远没有走到理想的终点,仍踯躅在路上。那些残酷的选择、甚至激烈的对抗,并未在一夜间褪去——一条大江的生态命运,可以供旁人品评N多年而不辍,但要不要在某个湍流激荡之处建个水电站,却仍然是一次非此即彼、无法重启的抉择。某个具体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在旁人看来可以是历经几代人去逐步完成的长久工程,但在某一任地方官员看来,却是火烧眉毛的大事——有你没你,天壤之别;倘若没你,我多上它俩项目,才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五十步不要笑话百步,半斤不要看不上八两。极端的环保主义和彻底的非环保主义,间或可见,但都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主流是什么?是大家伙儿都在路上——方向笃定,目标一致,但还难免分了个行进的前后次序。此刻你走在前面,但也许明天你会掉队;你落在后面,也没准明天你就反超。在这条路上,环保诉求仍可能在某一次战术对决中失利,但它的全胜本来就不是一种科学、可行和均衡的预期。

 

做新闻N多年来,最喜欢的时刻,记忆里最难忘的东西,都是在路上。那些天工地凿、宁静壮阔之美,那些颠沛流离之苦、踏山涉水之惑,不仅值得怆然一抹浊泪下,也可一一贮存在心底最柔软的坐席上,与生命里那些如阿拉丁神灯般的奇妙感觉,那些如小小麻雀般清澈殷实的平静,并肩而坐。

 

最美从来在路上爱这些,不等于就去做一个极端环保主义的志士。志士们铁肩担道义,秃子我妙手著文章。大家分工不同,各有各的道行,各有各的闪失。我不赞成在怒江修水电站,不等于我赞成从此不修水电站。我5年省了50公斤洗发水,不等于我没浪费更多的刮头刀。我每天消耗很多热水把自己洗得精神矍铄,是为了让N多人民群众觉得人间四月芳菲尽,眼前又多一帅哥,在赏心悦目中激发起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豪情。我开着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是为了更快更舒服地抵达书桌边,以便写出更有力的环保文章。

 

我知道,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要靠不断积累现实财富来推进,而不是期待着让一切停止,把一切——破坏的可能,前进的风险,时间的代价,机会的成本,都锁定在一幅静态的画面里。我知道,动什么别动感情,动了感情,你就永远在路上。

 

最美从来在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