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新闻 |
经济新闻记者的培养,是个浩繁的课题。倒不如先从一个具体的小事说起。虽曰小事,做好了,也善莫大焉。
每年早春,忙于找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便会把各家新闻单位的门槛儿踏破。找工作有多么难,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负责招聘的人也深感为难,这或许还算是条新闻吧。尤其是对于一家主要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招新闻系的毕业生,还是招经济系的毕业生?这,还真是个问题。
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谁胜谁负?结论,并不简单。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上手快,所以他们往往初战告捷。无论经济新闻报道如何发展演变,万变不离其宗,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仍在。把消息写得五个W齐全,把综述写得启承转合完备,把评论写得立论结论恰当,把版面做得结构要素合理,等等,这些新闻工作的基本环节、基本要求,任凭你毕业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在踏入新闻职业大门之初,都要塌实面对,扎实演练。
接受过新闻专业科班教育的年轻记者,比学经济出身的年轻记者,往往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经济类媒体或综合媒体的经济报道部门,为了提高其采编队伍在经济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近年来,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科班人才的吸纳力度。这些读经济学教科书出身的年轻人,除少数具备新闻禀赋的人外,多数人还要经过一段边实践边补课的过程。而媒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在这些经济科班人才来到职业岗位之初,妥善而认真地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养成不尽合乎新闻规律的工作习惯。
然而,第一阶段的暂时优势与劣势,往往在实践中维系得并不长久。很快,这场有趣的PK,就会出现新的格局。
常有人说,新闻这一行的门槛低。如果不谈政治素养而只论报道技能,这话也有一定道理。在经济报道领域,经济科班出身的年轻记者一旦熟识了新闻基本技能,便会很快在采编工作中,显现出比新闻科班毕业生更厚实的经济知识功底。隔行如隔山。没有接受过经济学科班教育的新闻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其实都面对着同一个挑战。专业知识的缺乏,会使经济记者在采访一线缺少准确掌握报道要令的能力,缺少与经济人物深入对话的能力,也会使经济版面的编辑,缺少对报道内容的足够判断力,缺少对版面诸多新闻要素的合理调配。
就一份经济类报纸而言,同一年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工作之初的半年到一年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往往强于经济专业的毕业生。但到了从事采编工作的第二年、第三年,经济科班出身的年轻记者中,往往就会涌现出不少后劲十足者,凭借其相对来说更加系统、扎实的判断力、分析力,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为编辑部里的骨干。
那么,到底是该多招些学新闻的,还是多招些学经济的呢?别忙着下结论,PK还在继续,结果还在变化中。
新闻学和经济学,是两门并立的学问。除了各自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大相径庭,这两种学问之间,还有哪些更本质的区别呢?结合经济新闻人才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带有共性的现象——
相对而言,新闻学的基本规律,更偏重于引导年轻人成为多门类知识的通才,同时,更要求年轻人具备强大的质疑能力。进入新闻职业岗位以后,在从事具体的经济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则更多地要求记者综合运用不同门类的知识和判断力,并善于面对经济报道对象,提出问题,甚至是基于公正立场、基本客观报道需要的质疑。
而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首先要求年轻人成为对某一门专业知识具备深入解读能力的专才,同时,也要求年轻人具备承接并发展某一经济理论的研究能力。这使得经济学与新闻学在本质特征上,出现了一些鲜明的不同点。简言之,对于一个既成对象,新闻学强调“不信”,经济学则强调“相信”;对于一事一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追本溯源”,新闻学则更加关注其“与外部事物的关系”。
在一家主要从事经济报道的报社里,同一年来的毕业生,往往在踏上新闻职业岗位的三到五年之后,就进入到了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的第三个阶段——经济学出身的记者,逐渐显现出过多的学究气,虽能把一个经济问题理解得更深入,但却缺少在更大范围内发现更具张力的新闻点的能力,也缺少用新闻化的语言来阐述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而新闻学出身的记者,如果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的锤炼,较快地弥补了经济学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则能够顺利度过那个与经济学出身记者相比略逊一筹的第二成长阶段,进而在更深厚的经济新闻报道战场上,赢得更接近新闻规律基本要求的业绩。
这似乎是一场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游戏。从根本上说,它是符合新闻人才成长规律的。“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其实只是一个形象的借喻。因为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新闻工作者,其成长路径都可能千差万别,我们并不应该将其简单归类。这场所谓“PK”,只是在提示我们,经济新闻报道人才的成长,并不应偏废新闻学、经济学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要力争促使这两大门类学问在新闻人身上的融合。在年轻一代经济新闻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很具体地去分析,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一个阶段,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不断发扬所学知识的长处,不断弥补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培养他们善于从“PK对象”那里汲取有益的营养。
新闻实践,丰富多彩,也千差万别。关于这场新闻科班与经济科班的“PK”,其实还可写下很多有趣味、有启发的续篇。那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依然潜存于很多新闻工作者的未来成长轨迹中。比如,有的老资格新闻人就曾感慨,让年轻一代记者学会一门新知识容易,让他们具备新闻人的职业气质往往最难。再比如,经济学自身,也在与时俱进。全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气象,就是越来越鼓励后来的学术晚辈向学术前辈的经典理论发起挑战。最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敢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的经济学家。这表明,经济学研究的内在气质,也并非固步自封。
那么,一家新闻媒体,到底是多招些新闻系毕业生好呢,还是多招些经济系毕业生好呢?看到这里,答案其实不言自明。无论你招些学什么功课的年轻人进来,培养一个优秀经济新闻人的关键,都不在于他原来学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引导他,尽快实现新闻学与经济学各自长处在自身的融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出色的经济新闻工作者,恐怕也需要个十年八年的长期实践积累,才能初见端倪。在日益复杂的经济新闻之城面前,新闻学与经济学,是新闻记者所倚重的两翼。失去哪一翼,都无法前行;偏向哪一翼,都会进退失据。一个好的记者,必然是求学者之长,而避学者之短;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必然是一篇能将刻板论文转换成新闻语言的优秀文字。而要能做出这些功课,我们的经济新闻人们,不妨都把自己当成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把自己投身到“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的成长路径里,去锻造自己将两种知识、两种技能和两种思维方式融会贯通的本领。
(此为秃哥新闻理论新作之节选,全文发表于2006年11月号《中国记者》)
每年早春,忙于找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便会把各家新闻单位的门槛儿踏破。找工作有多么难,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负责招聘的人也深感为难,这或许还算是条新闻吧。尤其是对于一家主要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招新闻系的毕业生,还是招经济系的毕业生?这,还真是个问题。
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谁胜谁负?结论,并不简单。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上手快,所以他们往往初战告捷。无论经济新闻报道如何发展演变,万变不离其宗,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仍在。把消息写得五个W齐全,把综述写得启承转合完备,把评论写得立论结论恰当,把版面做得结构要素合理,等等,这些新闻工作的基本环节、基本要求,任凭你毕业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在踏入新闻职业大门之初,都要塌实面对,扎实演练。
接受过新闻专业科班教育的年轻记者,比学经济出身的年轻记者,往往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经济类媒体或综合媒体的经济报道部门,为了提高其采编队伍在经济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近年来,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科班人才的吸纳力度。这些读经济学教科书出身的年轻人,除少数具备新闻禀赋的人外,多数人还要经过一段边实践边补课的过程。而媒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在这些经济科班人才来到职业岗位之初,妥善而认真地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养成不尽合乎新闻规律的工作习惯。
然而,第一阶段的暂时优势与劣势,往往在实践中维系得并不长久。很快,这场有趣的PK,就会出现新的格局。
常有人说,新闻这一行的门槛低。如果不谈政治素养而只论报道技能,这话也有一定道理。在经济报道领域,经济科班出身的年轻记者一旦熟识了新闻基本技能,便会很快在采编工作中,显现出比新闻科班毕业生更厚实的经济知识功底。隔行如隔山。没有接受过经济学科班教育的新闻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其实都面对着同一个挑战。专业知识的缺乏,会使经济记者在采访一线缺少准确掌握报道要令的能力,缺少与经济人物深入对话的能力,也会使经济版面的编辑,缺少对报道内容的足够判断力,缺少对版面诸多新闻要素的合理调配。
就一份经济类报纸而言,同一年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工作之初的半年到一年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往往强于经济专业的毕业生。但到了从事采编工作的第二年、第三年,经济科班出身的年轻记者中,往往就会涌现出不少后劲十足者,凭借其相对来说更加系统、扎实的判断力、分析力,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为编辑部里的骨干。
那么,到底是该多招些学新闻的,还是多招些学经济的呢?别忙着下结论,PK还在继续,结果还在变化中。
新闻学和经济学,是两门并立的学问。除了各自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大相径庭,这两种学问之间,还有哪些更本质的区别呢?结合经济新闻人才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带有共性的现象——
相对而言,新闻学的基本规律,更偏重于引导年轻人成为多门类知识的通才,同时,更要求年轻人具备强大的质疑能力。进入新闻职业岗位以后,在从事具体的经济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则更多地要求记者综合运用不同门类的知识和判断力,并善于面对经济报道对象,提出问题,甚至是基于公正立场、基本客观报道需要的质疑。
而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首先要求年轻人成为对某一门专业知识具备深入解读能力的专才,同时,也要求年轻人具备承接并发展某一经济理论的研究能力。这使得经济学与新闻学在本质特征上,出现了一些鲜明的不同点。简言之,对于一个既成对象,新闻学强调“不信”,经济学则强调“相信”;对于一事一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追本溯源”,新闻学则更加关注其“与外部事物的关系”。
在一家主要从事经济报道的报社里,同一年来的毕业生,往往在踏上新闻职业岗位的三到五年之后,就进入到了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的第三个阶段——经济学出身的记者,逐渐显现出过多的学究气,虽能把一个经济问题理解得更深入,但却缺少在更大范围内发现更具张力的新闻点的能力,也缺少用新闻化的语言来阐述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而新闻学出身的记者,如果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的锤炼,较快地弥补了经济学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则能够顺利度过那个与经济学出身记者相比略逊一筹的第二成长阶段,进而在更深厚的经济新闻报道战场上,赢得更接近新闻规律基本要求的业绩。
这似乎是一场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游戏。从根本上说,它是符合新闻人才成长规律的。“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其实只是一个形象的借喻。因为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新闻工作者,其成长路径都可能千差万别,我们并不应该将其简单归类。这场所谓“PK”,只是在提示我们,经济新闻报道人才的成长,并不应偏废新闻学、经济学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要力争促使这两大门类学问在新闻人身上的融合。在年轻一代经济新闻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很具体地去分析,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一个阶段,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不断发扬所学知识的长处,不断弥补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培养他们善于从“PK对象”那里汲取有益的营养。
新闻实践,丰富多彩,也千差万别。关于这场新闻科班与经济科班的“PK”,其实还可写下很多有趣味、有启发的续篇。那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依然潜存于很多新闻工作者的未来成长轨迹中。比如,有的老资格新闻人就曾感慨,让年轻一代记者学会一门新知识容易,让他们具备新闻人的职业气质往往最难。再比如,经济学自身,也在与时俱进。全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气象,就是越来越鼓励后来的学术晚辈向学术前辈的经典理论发起挑战。最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敢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的经济学家。这表明,经济学研究的内在气质,也并非固步自封。
那么,一家新闻媒体,到底是多招些新闻系毕业生好呢,还是多招些经济系毕业生好呢?看到这里,答案其实不言自明。无论你招些学什么功课的年轻人进来,培养一个优秀经济新闻人的关键,都不在于他原来学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引导他,尽快实现新闻学与经济学各自长处在自身的融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出色的经济新闻工作者,恐怕也需要个十年八年的长期实践积累,才能初见端倪。在日益复杂的经济新闻之城面前,新闻学与经济学,是新闻记者所倚重的两翼。失去哪一翼,都无法前行;偏向哪一翼,都会进退失据。一个好的记者,必然是求学者之长,而避学者之短;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必然是一篇能将刻板论文转换成新闻语言的优秀文字。而要能做出这些功课,我们的经济新闻人们,不妨都把自己当成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把自己投身到“新闻科班PK经济科班”的成长路径里,去锻造自己将两种知识、两种技能和两种思维方式融会贯通的本领。
(此为秃哥新闻理论新作之节选,全文发表于2006年11月号《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