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事八卦天天评 |
(2006.4.1)
当你不知道如何把事情搞好的时候,就先把事情搞大。前几天在讨论由一件羽绒服引发的雪案——雪中送炭案时,写下过这一句。愚人节之际,愚笨的秃哥对这句话又有了些心得。
1997年秋天,三峡截流在即。秃哥沿着长江采访,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移民新城。一位县委书记把秃哥引进县委大楼观摩新城的沙盘模型。奇怪的是,那值得骄傲的沙盘,竟屈尊摆在一上二楼的中心过道里,也就是很多单位摆乒乓球案子的地方。书记抱歉一笑,“太大了,这楼里哪个屋都摆不下。”
沙盘大,是因为新城的规划搞得大。在毗邻长江的山坡上能铺陈开这么大一个场面吗?书记说,我们做了民意调查,全县人民都希望把新城搞大些。秃哥明白了,现代化,就是搞大一些。转眼到了新世纪,一位三峡总公司的老总来北京开会,告诉秃说,那个新县城的规划已经压缩两次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实在太高,县里没钱了。
祖国在发展,更多的人们还是越来越有钱。一次,采访途中应邀到一个地级市去“顺路看一看”。头天天擦黑时进城住下,宣传部的同志拉上秃哥就往市中心新建的喷泉广场跑,说您就呆一天,时间紧,我们全市人民的骄傲不能不看。第二天上午,副市长来了,惟一的安排竟然还是去看那个喷泉广场。市长同志说,这里浓缩了我市建设的辉煌,其规模比省会的那个还大,全市人民都很高兴。看尽了超大喷泉广场的日色与夜景,秃哥一光头雾水地离开了那一方新富的水土。
屡有学者评说,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浅薄发展观,造就了这些华而不实的大场面。但好象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当地百姓是乐得给书记市长们捧场的。在那个喷泉广场上,一老大爷听说市长陪着的光头怪客来自北京的金山上,就过来发问,我们这儿比天安门广场大吧。秃哥竖起大拇指,拼命点头。
看来,把事情搞大是一种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某种观念已在一个群体里相当的普及。
2003年,京城一所高校的某几位教授牵头成立了一个搞产业研究的学会。某教授辗转找到报社,秃哥坐阵搞接待。教授拿出一篇充满火药味儿的檄文,希望作为投稿发表。教授说,要把学会办好,就要把名气搞大;要把名气搞大,就要在学术观点上形成与本领域现有主流观点的争辩;而要把争辩搞大,就要借助有影响力的媒体。秃哥想,尊敬的教授是把报社想象成一口可以炒栗子的锅了。
3年过去,不知道有过一面之缘的教授,是否已经找到了那口锅。反正那个学会的名头,至今还未叫响。不知道是因为要炒的栗子多了,还是能炒栗子的锅少了。
当然,有些事情,只要你默默地先把它搞大,名气自然就变得响当当,身价及得失就变得复杂起来。比如一些各地都想上的建设项目,如果先要讨论清楚了谁上谁不上,可能就空把花期都错过了。不如先打一点政策的擦边球,把它搞起来,把它搞大了。存在就是硬道理,搞大了的东西你要再想把它搞小了,就得付出代价。而且,因为事情已大,这个代价有了外部性,至少本地政府就得慎重,总不能看着我厂里的职工们又没了岗位吧。
对付如此搞大起来的事情,恐怕得有点壮士断腕的魄力,豁得出去承受这个代价。否则,事态的主动权,就落在了潜规则的手里。不幸的是,和潜规则作对,是天底下最累的事情。而乐于把事情搞大,是咱们这个躁动国度的必经阶段,充满了酸甜苦辣咸。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这句话倒过来说——当你不知道如何把事情搞大的时候,就先把事情搞好——我们就算过上真正的好日子了。
在这样的日子到来之前,搞大还是比搞好容易些。秃哥身边的战友们和天底下所有的老记一样,都喜欢把作品的规模搞大,还喜欢一文写尽天下事,全是大道理大视野大思维大结论,结果把秃哥的头搞得越来越大,头身比例渐趋失调,失去了做服装模特的最后机会。
当你不知道如何把事情搞好的时候,就先把事情搞大。前几天在讨论由一件羽绒服引发的雪案——雪中送炭案时,写下过这一句。愚人节之际,愚笨的秃哥对这句话又有了些心得。
1997年秋天,三峡截流在即。秃哥沿着长江采访,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移民新城。一位县委书记把秃哥引进县委大楼观摩新城的沙盘模型。奇怪的是,那值得骄傲的沙盘,竟屈尊摆在一上二楼的中心过道里,也就是很多单位摆乒乓球案子的地方。书记抱歉一笑,“太大了,这楼里哪个屋都摆不下。”
沙盘大,是因为新城的规划搞得大。在毗邻长江的山坡上能铺陈开这么大一个场面吗?书记说,我们做了民意调查,全县人民都希望把新城搞大些。秃哥明白了,现代化,就是搞大一些。转眼到了新世纪,一位三峡总公司的老总来北京开会,告诉秃说,那个新县城的规划已经压缩两次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实在太高,县里没钱了。
祖国在发展,更多的人们还是越来越有钱。一次,采访途中应邀到一个地级市去“顺路看一看”。头天天擦黑时进城住下,宣传部的同志拉上秃哥就往市中心新建的喷泉广场跑,说您就呆一天,时间紧,我们全市人民的骄傲不能不看。第二天上午,副市长来了,惟一的安排竟然还是去看那个喷泉广场。市长同志说,这里浓缩了我市建设的辉煌,其规模比省会的那个还大,全市人民都很高兴。看尽了超大喷泉广场的日色与夜景,秃哥一光头雾水地离开了那一方新富的水土。
屡有学者评说,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浅薄发展观,造就了这些华而不实的大场面。但好象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当地百姓是乐得给书记市长们捧场的。在那个喷泉广场上,一老大爷听说市长陪着的光头怪客来自北京的金山上,就过来发问,我们这儿比天安门广场大吧。秃哥竖起大拇指,拼命点头。
看来,把事情搞大是一种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某种观念已在一个群体里相当的普及。
2003年,京城一所高校的某几位教授牵头成立了一个搞产业研究的学会。某教授辗转找到报社,秃哥坐阵搞接待。教授拿出一篇充满火药味儿的檄文,希望作为投稿发表。教授说,要把学会办好,就要把名气搞大;要把名气搞大,就要在学术观点上形成与本领域现有主流观点的争辩;而要把争辩搞大,就要借助有影响力的媒体。秃哥想,尊敬的教授是把报社想象成一口可以炒栗子的锅了。
3年过去,不知道有过一面之缘的教授,是否已经找到了那口锅。反正那个学会的名头,至今还未叫响。不知道是因为要炒的栗子多了,还是能炒栗子的锅少了。
当然,有些事情,只要你默默地先把它搞大,名气自然就变得响当当,身价及得失就变得复杂起来。比如一些各地都想上的建设项目,如果先要讨论清楚了谁上谁不上,可能就空把花期都错过了。不如先打一点政策的擦边球,把它搞起来,把它搞大了。存在就是硬道理,搞大了的东西你要再想把它搞小了,就得付出代价。而且,因为事情已大,这个代价有了外部性,至少本地政府就得慎重,总不能看着我厂里的职工们又没了岗位吧。
对付如此搞大起来的事情,恐怕得有点壮士断腕的魄力,豁得出去承受这个代价。否则,事态的主动权,就落在了潜规则的手里。不幸的是,和潜规则作对,是天底下最累的事情。而乐于把事情搞大,是咱们这个躁动国度的必经阶段,充满了酸甜苦辣咸。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这句话倒过来说——当你不知道如何把事情搞大的时候,就先把事情搞好——我们就算过上真正的好日子了。
在这样的日子到来之前,搞大还是比搞好容易些。秃哥身边的战友们和天底下所有的老记一样,都喜欢把作品的规模搞大,还喜欢一文写尽天下事,全是大道理大视野大思维大结论,结果把秃哥的头搞得越来越大,头身比例渐趋失调,失去了做服装模特的最后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