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禹
杨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96
  • 关注人气:1,7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安笔谈 之 春运何时不仓皇

(2006-01-24 20:36:12)
分类: 广安笔谈
北京五环内的鞭炮解禁,是从除夕开始。但这两天,夜幕下的京城已是一片爆竹声了。“限放”执行得怎么样,市民的守法意识强不强,一听便知,谁也瞒不了谁。就像春运,想不说这个话题都不行,因为谁的身边都能随手找出俩仨春运路上的仓皇客。
隆冬时节,归家心切。这次,河南人没有遭遇莫名的调侃,河南人头顶上的那片天却落了个千夫所指。郑州一场雪,全国五日寒。四面八方的火车站里,都塞满了与大自然默默对峙的旅客。每个人的脑袋瓜里都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为同一道难题求解:春运何时不仓皇?
老天爷别来捣乱,此为一解。但大自然的脾气我们还没摸透,恐怕就是摸透了,也奈何不得它。
加快建设铁路,此为二解。这既是一道发展的题目,也是一道改革的题目。“十一五”乃至更远,铁路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有了规划、定了方向,但建设终有度,不可能靠铁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单方面提升,来迅速地实现对春运巨大需求的消解。
加强应急调度,此为三解。今年最有典型意义的场景出现在北京西客站。大雪封路的几天里,铁道部和北京市下了大力气,站内站外虽难免纷乱局促,但未见旅客伤亡,已是万幸的结果。应对春运这样的高峰客流,应急与调度的提升潜力还很大,但终归是治标,搞得再好,也治不了本。
用价格杠杆调控,此为四解。春运票价的杠杆,曾引来不少争议。事实证明,它有作用,但作用有限。它能使客流趋向均匀,但无法从整体上撼动春运市场上的供需态势。
让部分人留下过年,此为五解。这是个有创造性的主意,在一些大城市的民工和学生群体里也露过点有限的苗头,但留下纵有千般好,不抵回家一念强。春节回家,无论你是博士还是保姆,都是兑现社会角色的一种必要方式,强扭不得。
“解”已很多了,再写下去,就“家有九凤”了。“解”多,说明春运一发动全身。经济学家们爱研究生产力布局,其实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人的布局。构建和谐社会,这两个问题要绑在一起研究。
人于春运中之仓皇,勾勒出布局的畸形,反映出来的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先说学生。这些孩子们的春运旅程,节前的起点是学校,节后的终点也是学校。显然,我国现有的大专院校在几个大城市过于密集地存在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可能完全均衡,甚至根据教育的自身规律,还需要一定程度的群居。但群居程度,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在集中与分散之间动态地求得最佳平衡。这个平衡,既要考虑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教育中的人、财、物和知识流,与社会其他重要资源之间的配比。什么是和谐?这就是其一。过去我们没考虑,今后不妨多想想。
再说民工。春运期间的民工流有两个特点,一是路途长,二是流向趋同。路途长,就使得他们对火车的依赖过大,公路、水运等方式的分流作用不明显。流向趋同,就使得民工动辄成潮,运动的方向与时间都高度重合,使客流过于集中。
民工作为个体,也有趋利的本能。所谓“利”,对他们来说就是来年的工作岗位。显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劳务岗位相对集中于若干大城市和三角洲地区。它们多在东部沿海,而民工的主要来源地是中西部省区。如果我国把最发达的城市和东部沿海最主要的工业密集区看作一极,民工们要回的那个家所在的乡村看作另一极,那么春运背后的喜与忧便可一目了然——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不必留在与土地紧紧相依的一极;忧的是,在两极之间缺少起着分流、过渡和承接作用的平台。用陈导和张导的电影好有一比:因为在两极中间的广阔空间里“无极”,所以民工们才总是要“千里走单骑”。
这中间的“极”,靠什么形成呢?
一是靠地区内中心城市的发展。我们的眼睛不能老盯着四大直辖市,以及广州、武汉、南京、西安这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开中国地图,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名气没这些城市大,但地理位置又居于特大城市之间,与周围大城市的距离大致在几百公里左右的地区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现在更多地不过是民工们从村镇到特大城市之间的一个交通中转站。今后,让这些城市加快地发展起来,是把一部分民工留在离自己的村子不过几百公里范围内、而又能找到适当工作岗位的好办法。
二是靠产业的梯度转移。打开中国的经济地图,沿海三角洲地区的生产力正逐步向中西部作梯度转移。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使然,也是区域间更趋向均衡发展的必然。随着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人的布局必然随之而动。如果我们一定要预测一下几年后、十几年后的春运潮是个什么样子,先得参考一下全国乃至各省区市对生产力布局的考量。产业集群聚集地向中西部的逐步移动,将使对民工这类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极”呈现分散化、多样化和内地化。
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是事关一国发展之大事,并不是只为了疏解春运的尴尬。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春运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既要有在春运本身各个环节上多下工夫的紧迫感,也要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个时代整体发展的脚步,一点点把仓皇和尴尬化于无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