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句最近在北京的很多社区里被经常提及的问话,对话者大多发生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全国很多城市在最近这个季节里都在开展集体灭蟑螂活动。北京市今年更是推出了一种新颖的“蟑螂套餐”,把多种药科学地配比在一起,避免了一些商业性“蟑螂药”的功能单一性,从而在很多社区楼群里发挥出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北京市的这次全市灭蟑螂活动,从整体上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本报记者也听到了有居民跑去向居委会反映,自己家里的蟑螂怎么陡然多了起来?后来双方共同搞清了原因,原来这一座楼里的多数住户买了“蟑螂套餐”,少数没有去买套餐的住户只是图了一时的清闲或节省,不成想却把自己的家变成了蟑螂们避难的天堂。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两天正在北京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博弈论”创始者之一纳什,也曾经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兴趣。他认为,一种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公众行为,有时候需要靠共同遵守的标准或法律规章来实现,单靠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主选择,往往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曲折。
“你买‘蟑螂套餐’了吗?”——每一户被问到这句话的居民,事实上都面对着“买”与“不买”的两种选择。假设一窝蟑螂的活动半径就是这一座楼,那么只要有一户或几户人家不与大家同时放置“套餐”,蟑螂就有逃生的希望。与此同时,那些主动选择了购置“套餐”的住户,其灭蟑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或许就会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换句话说,要让科学家们精心配置的“套餐”发挥出最佳效果,就必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全方位地放置“套餐”,不给蟑螂们留下逃生的空间。
看来,在灭蟑技术与灭蟑效果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比增长关系。这已经超出了科学问题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经济问题,或者说是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层面上,恐怕我们就要去寻找一种有效的“灭蟑规则”。这个规则不是给蟑螂定的,而是给人定的。这个规则既要考虑到蟑螂的行为规律,也要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在北京的一些社区里,就由居委会召集全体住户,经过商议,形成一个户户购买“套餐”、大家同时“下药”的共识。这其实就是一个协调、制定和实施社会规则的过程。
一家致力于研制环保型电动汽车的国际汽车企业负责人,也谈到过类似的规则问题。他认为,空气的流动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环保规则来逐步制约汽车产品的整体排放水平,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为治理空气污染而付出较多的个人经济成本去率先购买电动汽车。
看来,我们不仅需要尽可能多的“蟑螂套餐”的自主消费者,更需要尽可能更多的“灭蟑规则”的认真遵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