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好看的金融报道

(2005-11-17 22:11:29)
分类: 论新闻

 

                                              
 
   金融报道的现实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既是高深莫测的,又是寻常而具体的。金融即如此。大到国家的金融政策,非“内阁级”的高官不能定夺;小到股票、债券,胡同里弄里的普通百姓也可把玩。深到复杂多变、关联度极高的金融原理,似乎只有大学里的教授才能说清;浅到时时有异动、忽上又忽下的行情曲线,好像大爷大妈也能给解释得头头是道。

  这就是金融报道要面对的现实。有没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既可以在行长们的案头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也能够在股票交易所门口的马路边有销量?如果真能两全齐美,那算不算就是金融记者们的最高追求了?类似的问题,同行们可能天天遇到,天天在摸索。

  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怎么权衡,怎么取舍,怎么兼收并蓄?这是多年来国内金融报道领域的一个核心课题。这样的课题不是几年之内就可以彻底解决的,恐怕今后还要继续“为难”我们很长时间。我们看到,即便是在英国与美国这样的现代金融报道比较发达的地方,媒体从业者也依然要经常面对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的表面矛盾,并从中不断寻找两者之间的兼顾之道。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国内同行的探索。

  北京有个每年一度的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前几年叫做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这个以高科技为主题的全国性盛会,每年都在金融领域有很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国际金融论坛,年年抓住当年的业界焦点问题做文章,反响很大。这些年来,活动的主办者和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分别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在各自的领域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科博会创办之初,活动的主办者就面对着这样的疑问,在高科技的主题之下,应不应该有“金融”的位置?他们在经过了前两次的摸索后,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不仅应该有金融的位置,还应该让它的位置“有道理”。就是说,要把“金融”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设计和安排它在科技博览会中的位置,而不是把它随便放进来只图个热闹。主办者认为,要把一项高新技术成果顺利转化为有市场、有收益的高技术产业项目,在整个发展链条中,需要成果、政策、资金、人才、环境和交易这六个环节。如果在科博会的舞台上按照这六个环节来设计和选择各种活动,实际上就是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成果转化链条。金融,被主办者看作是环境这个环节中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

  搞清楚了金融在整个科博会中所处的位置之后,搞清楚了在那条无形的高技术成果转化链条上金融的左邻右舍都是谁了之后,主办者在具体设计金融活动的实际内容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因为可以在设计中更有针对性,对与金融相关的上下游领域的需求可以反应得更直接。

  讲了这么多主办者的想法,实际上是想说明,我们在研究如何做好金融报道的时候,首先也必须明确金融的位置在哪里。不能孤立地就金融而报道金融,而是要研究金融报道与其他领域报道的内在关系。在发现题目、组织采访和设计版面的过程中,都要把金融报道这个部分与本媒体在经济领域其他方面的报道结合起来谋划。

  参与北京科博会报道的不少新闻同行,就是这么去探索的。回过头来看,凡是那些自觉地把金融报道置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链条这个背景下做出的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报道对象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对引导读者的阅读更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当面对国际金融论坛这样可以提供巨大信息量的采访平台时,媒体在一线的采访者也好,在后方的编辑方针执行者也好,都可以比较自如地针对本媒体受众群的特点,来选择所要重点传播的信息,并提出代表媒体声音的观点。这种各取所需式的处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所谓金融报道的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

如何让报道好看

  这些年来,受众经常对媒体同行提出要求说,能不能把金融报道写得再“好看”一些。各媒体做发行、做广告的同志们,也会经常给编辑部门提出希望,能不能把金融报道搞得更“好看”一点。这些意见,是非常朴素的。前些年,从事金融报道的同行们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当时认为,迎合金融行为的普通参与者的口味就是好看,把原本枯燥的金融报道写成大白话、甚至俏皮话就是好看。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索,同行们对什么是“好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好看”讲的是贴近,不贴近读者最想看的东西,报道就不会好看。

  而读者对金融报道贴近性的要求又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表明,媒体对自身受众群的分析和归类至关重要。高端受众群的需求和低端受众群的需求之间,可能有比较一致的地方,但也势必有大量不一致的地方。本媒体的金融报道更倾向于哪一端,这实际上不是要由一线记者们去随机解决的问题,而是要由媒体编辑方针的制定者去通盘考虑和做出选择的方向性问题。

  第二,“好看”讲的是报道时机。

  要把金融报道在读者最想看的那个时机里拿出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很多以周为出版周期的金融专业媒体,往往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每周六出版。道理很简单,它要在第一时间里对过去一周的金融市场行情做出分析。这是最浅层面上的对报道时机的重视了。而在日常的金融报道中,对一项金融政策的解读是越早拿出来越好,还是有目的的在受众群最关心这一问题的那一刻拿出来,这里面需要极强的对报道时机分寸感的把握。在北京的媒体圈中,前些年就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定位相仿的几家金融媒体之间竞争趋于激烈,大家在同题竞争中不由自主地和时间赛跑。同一个题目,大家都比着看谁弄出来的更早。这似乎是一个衡量谁的报道做得好的标准,但这种努力一旦超出了受众需求的边界,就实际上逐步削弱了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力,使所谓竞争实际上成为与受众需求相脱节的“自娱自乐”。

  第三,“好看”讲的是有用。

  金融报道提供的观点和信息对受众确确实实地有用,受众才会觉得这样的报道好看。事实上,对金融报道可用性的需求,并不仅仅来自于金融界的专业受众群。金融行为的普通参与者们,那些在较浅层面上参与金融活动的普通百姓,也需要不断从金融报道中获得对他有用的信息和观点。这就要求金融报道从业者增强服务的意识,要有目的的去寻找受众的需求,要善于把报道的新闻性和实用性统一在一起。

  第四,“好看”讲的是深入浅出。

  要善于把金融领域比较深奥的东西表达得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喜爱。不少受众提出,我们的一些金融报道过于高深难懂,像论文而不像新闻。受众其实很敏锐。随着新闻竞争的深入,经济类报纸的专业特色逐渐明显起来,对采编从业者的新闻素养和经济理论知识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不等同于我们要把金融报道写得越来越艰涩。在金融报道“专业性、权威性、宏观性、前瞻性”的特点,与“可读性、贴近性、服务性”的特点之间,其实并不矛盾。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需要编辑记者在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好看的金融报道,几乎是人人所求。随着新闻竞争的深入,人们对“好看”的理解也在与时俱进。前面提到那种可以让行长们、教授们与炒股票的大爷大妈们都叫好的金融报道,到底有没有可能出现?恐怕要让同行们的新闻实践来逐步回答。

  有一点是必须提出并被重视起来的。那就是,以上提到的那种同时被各个层面受众所接受的金融报道,过去可能是我们唯一的目标。而今后,随着媒体的主观报道愿望与受众的客观需求越来越贴近,衡量一个金融报道是否好看,就会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出现多种标准。受众在选择,而从事金融报道的新闻同行们,也需要不断地做出判断,不断地做出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