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结束的第二场比赛中,高洪波率领的中国队1比0战胜了伊朗队。对于现在的中国足球来说,赢球总比输球好,尤其是外战中的胜利,对于现在这支新组建的队伍更是如此。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国足击败伊朗队的确值得可喜。但是,因为前两场比赛的胜利就此认定高家军此后一路平坦,甚至开始大唱高调并以此得出某种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
历史只记录结果,但应分清参照物!
如同战平德国队一样,中国队此次战胜伊朗队,尽管伊朗队主教练戈特比赛后抱怨执法的中国裁判如何偏瘫中国队,但我想说的是:历史只会记住结果!毕竟,这是1994年广岛亚运会之后,中国队在国际A级赛中第一次在90分钟内击败伊朗队。但是,千万不能因为因为热身赛的胜利,就否定之前中国队曾经战胜过伊朗队的历史,甚至认为这场比赛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此前几任在大赛中战胜或者战平伊朗队的历史。

譬如,戚务生战胜伊朗队,那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阿里·汉率中国队点球淘汰伊朗队,那是亚洲杯半决赛;朱广沪率中国队战平伊朗队,那是亚洲杯正式比赛。而这一次,中国队仅仅只是在友谊赛中战胜伊朗队,如果未来的亚洲正式大赛中,高洪波率中国队战胜了伊朗队,我们再大书特书也还为时不晚。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可以说一下去年年底友谊赛中输给伊朗队0比2、年初在德黑兰友谊赛中1比3输给伊朗队;还可以比较一下当年在德黑兰0比4惨败伊朗队的情况。换而言之,中国队现在参加的是友谊赛,等待着伊朗队的还有更为重要的三场世界杯预选赛十强赛,而中国队只是看客。
就像在战平德国队之后我所坚持的观点一点,处于低谷中的中国足球现在需要外战中的胜利。这场比赛的胜利更进一步给高洪波赢得了时间,仅此而已。所谓“时间”,是指高洪波按照自己的一些思路,去逐步改造中国队,让中国队真正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果仅仅因现在1胜1平的战绩而得出某种结论,恐怕未必恰当。
事实上,高洪波本人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表示:比赛取胜有很多主客观原因,希望各界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捧杀”。我以为此言极是。
高开低走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我之所以写下这样的话,很重要一点就是这些年来,我们从来不会牢记历史,因为不牢记历史,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在重复过去的错误。而中国人也很容易得“健忘症”,也很容易“满足”,常常喜欢用某些东西去全盘否定过去的另外一些东西。就像现在,“高家军”开局不错,于是便以此认定之前中国国家队的东西全部都是错的,只有现在是对的。这恰恰才是最可怕!
譬如,当初朱广沪率队夺取了一个东亚四强赛的冠军,想想当初外界是何等之疯狂,将朱广沪与朱家军捧上了天?可一旦输球之后,各界又把朱广沪骂成了什么样?再想想当初杜伊刚刚上任之后率国奥队在多哈亚运会上打得不错之后,外界又是如何“捧”杜伊的?而2008年世界杯预选赛20强赛之后,杜伊又是如何从“神”变成“鬼”的?直至其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下课”。


我知道,在高洪波上任取得不错成绩之后,现在说这样的话很是有些不合时宜。如同当年朱广沪率队夺取东亚四强赛冠军之后,我曾写下《不要将朱广沪捧上天》一样,当所有人都在为朱广沪大唱赞歌的时候,我很明确地指出了当时朱家军存在着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在运动战中无法取得进球,包括战胜日本队和朝鲜队的两个致胜球都是通过定位球取得,这些都是中国队过去原有的,都是过去中国队的强项,朱广沪进一步发挥了中国队原有的特长。但是中国足球原有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解决进攻方面到现在为止至少说成效还不是很明显。我这么说,可能与目前整个大的环境不太吻合,但是我个人还是说中国队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守转攻以及如何在进攻中创造机会并且把握机会,也就是说需要在进攻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这对朱广沪来说,依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而当朱广沪率国家队最终失败时,看看那届国家队在进攻方面做得如何、问题解决得如何?

同样,杜伊在多哈亚运会上率队给人以惊喜之后,我在2007年1月3日的《体坛周报》上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写下了《杜家军还没赶上克家军》的文章,明确指出:“通过这次多哈亚运会,杜伊和他指挥的队伍又让中国球迷看到了一丝希望,可现在远还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仔细对照2005年荷兰世青赛、2006年5月法国土伦杯赛、两场中日对抗赛以及本届多哈亚运会上的多项技术统计数据,不难发现:这支有超龄球员加盟的队伍至今尚未恢复到荷兰世青赛上的那支85国青队的水平,更没有到外界所说的‘脱胎换骨’的地步。而要突破一年半之前的那种水平,国奥小将们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杜伊未来的任务还很重。杜伊和他的国奥队都有待时间来接受检验!”并明确提出:“当前国奥队存在着两大致命症结,一是效率太低;二是缺少得分手。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这两大症结提高程度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支队伍的前景。”事实上再一次证明,我当时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错。
一次次的“轮回”告诉我,现在冷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摆在高洪波面前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洪波从国家队集训开始到现在,整个队伍才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周的时间就可以让国足“脱胎换骨”,那才是真正的扯淡!我想,等这支国家队真的在大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些必须“要结果”、“要成绩”的比赛中取得了一些结果、一些成就之后,再进行大肆宣扬,恐怕为时也不迟。
为什么说高家军道路依然漫长?
回到这场比赛本身,我以为,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计较伊朗队是否在本场比赛中拼尽了全力、是否有所保留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中国队本身,就像高洪波赛前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在不顺的时候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而在顺利的时候,多看到队伍存在的一些。”
问题一:除了定位球威胁,运动战威胁何在?
中国队是赢球了,但我们应该看到,本场比赛中,中国队真正对伊朗队球门构成威胁的,除了荣昊的那次任意球以及郑智主罚的任意球、何杨头球冲顶之外,没有其他威胁,尤其是整个运动战中,中国队创造出了几次好机会?
问题二:边路“活”起来体现在哪里?
高洪波的想法是要重新让中国队的边路“活”起来,本场比赛中也派上了联赛中表现不错的新人,但从于汉超到徐洋、到荣昊、再到何杨。可整个比赛中,有几次像样的边路突破、然后传中、让中路球员包抄?赛后,各界都在大谈何杨如何令人遗憾,但围绕着的是他的那次击中门楣。而作为一名联赛中司职中后卫的球员,本场比赛中改打右后卫位置,本身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一名右后卫,最主要的场上职责是什么?再譬如荣昊,本场比赛中进球一多半的功劳应该记在他的身上,但作为一名左边后卫,他在本场比赛中有几次助攻?而在防守中,又出现了多少次失误?
我这么说,绝不是要贬低年轻球员,更不是为了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通过这场比赛所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看看下半时出场之后姜宁在场上的发挥,就知道年轻球员的差距在哪里,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从这一场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支新的中国队在两个边后卫位置上依然缺乏足够优秀的球员。这也是高洪波在未来国家队组建中存在着的一个很大问题。在前两场比赛中,无论赵鹏还是何杨,在联赛中都不是正宗的边后卫。如何解决?这显然是高洪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问题三:紧逼下的传接球如何确保成功率?
就控球率而言,中德之战,中国队的控球率达到了53.5%。而本场中伊比赛中,中国队的控球率仅有38.9%。应该承认,由于高洪波在本场比赛中派出了8名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场的新球员,他们相互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各自的踢法,配合生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对方的紧逼之后,我们的传接球主动失误明显增多,于是,球在对方脚下的时间自然就增多了。
而且,在整个上半时,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国队有几次连续三脚或者三脚以上的传球?下半时,在姜宁、郑智、等球员出场之后,情况才开始好转。多次出现了五脚以上的传球。
中德之战,中国队的地面配合的确很令人赏心悦目,但是,那是在对方没有紧逼的情况下。本场比赛的上半时,伊朗队在全部主力出场的情况下,紧逼完全超过了德国队。考虑到友谊赛的性质,伊朗队这样的紧逼还不算最凶狠的。而且,正是在对方紧逼之下,本场中伊之战中,中国队员大脚起球的情况明显增多,导致失误率也就相应增加。于是,中国队在紧逼、对抗下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提高传接球的成功率、真正像高洪波指导所希望的那样,把球控制在自己的脚下?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集训一两次就可以解决的。
问题四:如何将一脚传球、两脚传球更好地贯串在比赛中?
高洪波指导接手国家队之后,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也很强调一脚传球、两脚传球。但是,在本场比赛中,我们可以很少看到队员这样处理球,更多地还是喜欢自己带、控。于是很容易被对方以多防少、抢断成功。我以为,高导在赛后所说的“进攻的速度不是由跑动的速度来决定的、而是由球的速度来决定的”,球员能否理解、理解的程度有多深,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支队伍的发展速度与进步程度。
× × × ×
×
类似这样的细节问题,还可以提出一大堆。不管如何,国足1比0战胜伊朗队,值得我们高兴。但是,高家军其实才刚刚起步!
2009年6月2日凌晨于秦皇岛
图释郜林破门经过
打破伊人魔咒苦等15年
高帅头上仍有两座大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