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人不是这么换的!——观中乌之战的一点感想

(2007-03-28 05:10:50)

国足“中轴线”亟待重组

朱导,胆子还需再大些!

    中国队3比1击败了乌兹别克队,终于缓解了此前输给澳大利亚队的压力,也拿到了提高国际足联排名所需要的积分。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对打好亚洲杯赛又增添了一分信心。不过,虽然是3比1,但在现场看球的我感觉还是有些不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场比赛原本可以3比0或者更悬殊的比分拿下,结果反而被对方扳回了一球。而导致中国队丢球的原因恰恰在于临场换人之后!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我想就纯粹的业务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没有针对任何人的意思。

    先让我们回想一下中乌之战下半时的一个换人情况。第35分43秒,中国队由4号张耀坤替换8号周海滨。但第36分15秒,乌兹别克队就由曾在长春亚泰队效力过的7号什舍洛夫接中路直塞球之后晃过中国队的两名中后卫,形成单刀,并骗过出击的门将李雷雷之后推球入网,1比3!从换人结束到乌兹别克队追回一球,前后不到30秒钟的时间。

    类似这样的情况至少在过去一年的“朱家军”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2006年11月15日中国队与伊拉克队的长沙之战中,同样是在下半时,比赛进行至第19分33秒时,中国队换人,10号陈涛换下31号王栋。换人刚刚结束,伊拉克队主罚右侧角球,便由17号阿尔旺攻入一球,将场上比分扳成1比1。而此时,陈涛尚未到位!从换陈涛到伊拉克队进球,前后还不到10秒钟的时间。

    再往前,在2006年6月7日客场与法国国家队的比赛中,在中国队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甚至法国队都迟迟无法撕开中国队防线时,中国队在下半时第30分钟时作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换人决定,用12号王赟换下了14号蒿俊闽,而蒿俊闽在上半时第30分钟时才替换郜林出场。可是,就是在王赟出场之后,先一次诡异的乌龙球,令法国队以2比1领先;显然因此令情绪受到影响的王赟在仅仅1分钟之后再次出现重大失误,让亨利将比分扩大为3比1!

    我不知道外人是否会理解我所列举的这些现象。我以为上述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就以昨晚的中乌之战为例,用张耀坤替换周海滨,当时对于这样的换人,我感觉非常奇怪,因为当时我所想的可能会让张耀坤顶替徐云龙。可在张耀坤替换下周海滨之后,马上就丢球了,这更令我对换人产生了疑惑。赛后问教练组,得到了答复是:周海滨跑不动了。而周海滨事后则表示,自己是因为脚被足球鞋给磨破了,跑起来很疼,体能没有问题。

    这恐怕还是感情因素在其中作怪。因为张耀坤这次集训期间表现不错,而且状态也很好。也许,国足教练组认为连续两场比赛都没有安排张耀坤出场,有些对不住张耀坤。于是,便安排张耀坤出场了。但这恰恰是足球比赛中的大忌!退后一步,如果周海滨真的是体能不支,在替补席上还有于涛,毕竟后者一直在申花队打这个位置,而张耀坤至少在国家队里从来就没有司职过这个位置,即便是训练,也没有打过这个位置。这样的换人非常失败!试想,3比0的结果与3比1是同一性质吗?

    与此相类似是在与法国队一仗中用王赟换下蒿俊闽。在当时场面还不错的情况下,教练组或许想着要给王赟机会,毕竟他也是原上海国际队中的一员,有感情因素在里面。因为当时作出这样的换人,实在找不出其他技战术方面的理由,而王赟之后再也没有进入过国家队。事实上,如果中法之战的最终结果是1比1而不是1比3,其性质会一样?尽管这只是一种假设。

    至于与伊拉克队一仗中换陈涛出场,则更是足球比赛中的大忌,因为在换人之前,伊拉克队已在准备罚角球了。任何一支处于防守的球队,在那个时刻换人都不能换人,因为那是非常危险的时刻。遗憾的是,教练组却没有阻拦成功。

    × × × × ×

    我知道,在中国队取胜之际,就换人事宜提出这样的问题显得不合时宜,也颇令人感到扫兴。但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在看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场比赛、某一个局部问题,而是应该更全面地、更历史地看待问题。其实,换人只是一个方面,在选择球员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在中澳之战后,我所写的一篇《朱导,胆子还需再大些!》的博客中,我曾提到这样一点,即“必须抛弃个人情感因素”。如果在比赛中夹杂进了与足球本身根本就没有关系的“感情因素”,则到头来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只能是中国足球!

    在国际足联的《2006年德国世界杯技术报告》中,国际足联的技术专家们在总结这届世界杯的技战术特点时,第三部分《Substitutions as a tactical measures》中,重点谈论的就是替补球员的问题,指出:“换人已经成为一种战术手段”,而且,替补球员在现代足球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强,并列举了替补球员的进球数较以往世界杯已大幅度增加,甚至认为换人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术。

    我以为,国际足联的这份技术一方面是对替补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球队板凳深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球队能够走多远。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它对临场指挥的教练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气质、其审时度势的能力,将决定着球队的命运。而这恰恰是不允许在其中夹杂感情因素的。回想一下前面提到的几次出现失误导致丢球的换人,与当时中国队的战术有关吗?反而是让乱了自己的战术!

    所以,我想说的是:朱导,如果想要率中国队在亚洲杯赛上完成任务的话,就必须彻底屏弃情感因素,无论是在选择球员组成23人阵容方面,还是在临场指挥方面,该是豁出去的时候了!

                                                 2007年3月28日凌晨于澳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