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知道,肯定会有人很不高兴.即便如此,我依然不得不说:中国足球走到今天这一步,尤其是在90国少队刚刚兵败新加坡之际,就是被“奥运战略”害惨了!中国足球本来可以“活”得很好,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却正在加速滑向“死亡”的深渊!
足协最大失误:跟着金牌战略走
有关部门N多年前推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问题,而且在“金牌战略”体制下,由高丰文率领的中国国家队还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1988年奥运会后,国际足联与国际奥运会达成一致,规定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男足参赛球员的年龄必须在23岁以下。这使得奥运男足演变成了一个青少年比赛,而且也成为了奥运会上唯一一个有年龄限制的比赛。奥运会其他项目的水平都是世界最顶尖的水平,唯独男足项目是个例外。
我以为,国际足联的这个决定作出之后,无论是当时的中国足协领导人还是随后的几任足协领导者,没有及时就此向更高一级领导部门上书直言,及时对“奥运争光计划”中的男足项目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可以说这是导致现今中国足球病入膏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纵观国内其他各个运动项目,一般都以奥运会为轴心,每四年一个周期。但国际足联对奥运男足的年龄作出限制之后,中国男足项目的周期由过去的四年变成了两年,形成了奥运会和世界杯两个不断交替的“指挥棒”。
正是在这两根“指挥棒”的“乱”指挥下,中国足球越搞越乱,甚至连中国篮球现在都敢中国足球“叫板”!在这两根“指挥棒”的指导下,中国足协搞青少年足球时,在分组的一般都是以奥运年龄为基础,两个年份为一个年龄段,形成U19、U17、U15等各级队伍。
“三不靠”:中国足球的特色
国家有“奥运战略”,地方省市有“全运战略”。加上有年龄的限制,中国足球于是便随即出现了其他项目所没有的特有情景——“三不靠”。纵观中国足球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
1992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是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于是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绝大多数是1969年出生的球员,个别也有1970年出生的。而同样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适龄球员,1971、1972年出生的球员在中国足坛几乎消失了;
1996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是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于是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绝大多数是1973年出生的球员,个别也有1974年出生的。但同样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适龄球员,1975、1976年出生的球员在中国也几乎消声匿迹;
2000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是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于是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绝大多数是1977年出生的球员,个别也有1978年出生的。但同样是悉尼奥运会的适龄球员,1979、1980年出生的球员在中国足坛也很少见;
2004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是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于是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绝大多数是1981年出生的球员,个别也有1982年出生的。但同样是雅典奥运会的适龄球员,1983、1984年出生的球员也同样很少!
在上述四届奥运会中,像1971-72年龄段、1975-76年龄段、1979-80年龄段、1983-84年龄段就是“三不靠”。所以,仔细查看近几届国家队的国脚生日,在这几个年份中出生的球员人数很少,像祁宏这样从未入选过国少队、国青队甚至国奥队的队员,能够赶上参加世界杯赛,纯属绝无仅有!
而且,中国足坛随之还有这么一个现象:即但凡奥运适龄年龄段球员组成的U19国青队,能够在亚洲获得世青赛参赛权,例如殷铁生执教的85国青队、沈祥福执教的81国青队、唐鹏举与朱广沪执教的77国青队。而“三不靠”年龄段的国青队却始终无法在亚青赛中出线,像王宝山执教的83-84国青队、陈金刚执教的79-80国青队、陈熙荣执教的75-76国青队等等。
这些“三不靠”球员相比上一年龄段,因为岁数小、在竞争中不占优势,被自然淘汰;相比下一年龄段,又属于超龄球员了。怎么办?更改年龄的“毒瘤”随之而生!像这种“三不靠”球员在中国足协注册的人数少,不是因为中国的家长真的在那几个年份中所生的孩子少了,而完全是在“奥运战略”、“全运战略”的思想指导下,把这些年份出生的球员人为地往小里改所致,为的是能够赶上下一拨奥运会适龄。对各个地方省市的体育管理部门而言,在经费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实现“金牌战略”,同样是培养一批运动员,与其花钱去培养那些“三不靠”的球员,不如去培养那些“奥运”、“全运”的适龄球员。
正是这种“奥运战略”指导下,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导致“超龄”问题在中国足坛屡禁不止!
城运竞赛杠杆:遏制了“三不靠”
“全国围着奥运转、地方围着全运转、城市围着城运转。”这可以说是对当前中国体育界最好的写照。而中国足协青少部在三年多前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首先扭转了“三不靠”的现象。从奥运男足实施年龄限制到中国足协“出动出击”,进行战略调整,期间相隔了整整15年时间!这说明中国足协不是“不能为”,而是“不去为”。可就是这个“不去为”,期间有多少足球好苗子被淹没和吞噬?
根据中国足协青少部提供的数字,1985年和1986年两个年份出生的球员(即08国奥队适龄球员)在中国足协注册的总人数为1550人。而1987年和1988年两个年份出生的球员(即现在贾秀全执教的U19国青队适龄球员)在中国足协注册的总人数为1100人。这两个年龄段都是2008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但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1987-89年龄段同样也是“三不靠”年龄段,但在中国足协注册的球员总人数与1985-86年龄段的注册球员人数相差不大,而且和之前的“三不靠”年龄段球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这不得不提到2003年中国足协内部机构调整时新成立的青少部,正是在青少部的努力下,使得各地方开始重视对“三不靠”年龄段球员的培养。
青少部成立之后,熟悉国内球员培养体系的几位同志意识到:如果“三不靠”的现象不扭转,中国足球就没有出路。于是,青少部首先打报告给中国足协几位领导,要求把在2003年10月于长沙进行的“五城会”足球赛球员参赛年龄改为198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而不是原先计划中的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并痛陈利弊关系,说服了足协的领导,同意向总局竞体司上报。起初,竞体司是坚决不同意中国足协的这个建议,因为按照总局的设想,城运会、全运会与奥运会是“一体”的,都是每四年一届。之所以把2003年的那届城运会男足赛球员年龄限制为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就是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的男足参赛球员年龄为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期间通过几经交涉,竞体司终于同意了中国足协的做法。
正是借助于竞赛体制,利用竞赛这一最有效的“杠杆”,在奥运、全运与城运三个综合性运动会之间形成“互动”。以2005年的全运会为例,参赛球员的年龄是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这同时也是2008年奥运会的适龄年龄;下届全运会则为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这同时也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适龄年龄。2007年将举办城市运动会,参赛球员的年龄必须是199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至2011年的城运会则为199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
根据中国足协的统计数据,1991-92年龄段的队伍按说也属于“三不靠”,但参加2005年冬训的这个年龄段的队伍全国总共有49支,而在2006年参加冬训的同样有49支队伍。这不能不归功于这个年龄段是2007年城运会的适龄队伍,否则,全国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多队伍存在,各地方省市也不会如此重视。按照中国足协的冬训要求,每队最多有30人可以参加冬训,因为各队参加冬训的人数或多或少,这个年龄段全国至少有近1500人在踢球。
“三不靠”终于在中国足坛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球员更改年龄的情况较之以往大幅度减少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仅仅是中国足球在青少年球员培养方面迈出的第一小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