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队客场1比2输给伊拉克队之后,我曾连续写了六篇《亚洲杯预赛随感》。中国队以1比0战胜新加坡队之后,围绕着朱广沪的说法众多,一种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呼吁其马上“下课”,让位于外籍主教练!对此,我也有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当我写下《朱广沪“下课”!?》这个标题时,我首先想说的是,我不存在什么“保”与“倒”的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很清楚:媒体的功能除了“引导”之外,还有“监督”。也就是说,如果是从事实依据出发,进行批评性的报道,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好恶出发、要有意搬弄是非,就不能被认作是“保”或“倒”。现在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意在搬弄是否、挑拨离间,把一般的正常报道、评论当作是“倒×”、“保×”,这本身就很不正常。
我以前曾多次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即“中国人非常情绪化,主观理念很强,往往不习惯于理智反省,更习惯于情绪的反省。”因而,中新之战后,球迷呼吁“朱广沪下课”;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又推波助澜,不断炮制着“足协不满朱家军”、“足协质疑朱广沪用人”、“朱广沪下课倒计时”之类的“独家新闻”……我以为这些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可恰恰是因为“有情绪”,我们很难真正看清问题的实质,更何况现在的有些报道已经完全背离了事实。
我在一线跟踪采访已10多年,一个深刻体会是:现在的一些足球报道中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一旦赢球,就喜欢把某位教练、某位球员“捧上天”;一旦输球就认为教练不行、队员不行。但凡要有不同的看法,就被认为是反对某人、“倒×”或是“保×”!好像这个世界要么就是只有好人,好人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永远就是“高、大、全”;要么就是坏人,坏人是永远不会做好事的!这种逻辑与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有很值得商榷。而且,说实话,现在的舆论环境本来就对本土教练很不利。
我以为,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可取,世界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更何况人呢?单就一场足球比赛而言,胜负本身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教练员仅仅只是一个方面。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多时候就是喜欢“简单化”、“一刀切”。例如,米卢率中国队进入了世界杯、克劳琛率国青队在荷兰世青赛上率队打得不错,似乎米卢和克劳琛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正确的,但凡对他们在执教过程中某些做法有不同看法就被认为是在“倒米”、“倒克”。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就在于我们缺乏辨正地看待事务的方式。
中国队以1比0险胜新加坡队之后,好像朱广沪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错误的,不“下课”不足以平“民愤”。当我们在叫嚷着朱广沪“下课”时,男篮世锦赛正在日本举行,中国男篮首仗输给了意大利队后,外界谈论最多的就是主教练尤纳斯的“下课”问题!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所致?
×××××
其实,不仅仅是足球的领导与教练,不少媒体以及球迷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更要命的是,我们在谈论足球的时候,不是在根据足球运动本身的规律而论事,常常“以品行替代能力”、“以个别取代全面”。中新之战后,外界吵吵着让朱广沪“下课”,希望外籍主教练来接任。这种想法也许不错,但能够变成现实吗?到现在为止,中国足协连08国奥队的主教练都还没有选定,现在再来选择一名国家队外籍主教练?即便是让未来08国奥队主教练兼任国家队主教练,以目前中国足球的管理方式,可能吗?站在不同的位置,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但不管如何,我们都需要面对现实。
我以为,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在谈论外籍教练与中国本土教练时,我们比较的方式还是存在着偏差,我们常常是以外籍教练之“长”与中国本土教练之“短”在进行比较。例如,米卢、克劳琛,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记住的仅仅只有他们好的地方,但他们执教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甚至是致命缺点,似乎已全部都被忘却、甚至被忽略不计了。而像阿里·汉、霍顿等人因为带队成绩不理想,我们把他们执教过程中带给中国足球的一些积极的东西也全部否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足球语言(football
language)”问题,因为中国足球缺乏“足球思想(football
thinking)”、“足球思维方式(the ways of football
thinking)”,因而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足球人不可能站在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的角度上去谈论足球,而是把足球的“外延”无限扩大化。因为没有“足球思想”,所以我们很少能够从足球运动的本质出发,去谈论“建设与发展中国足球”的问题。这恰恰就是中国足球最大的悲哀!
×××××
就中新之战中的朱广沪而言,当我们在谈论其下课与否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看到,1比0的结果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从战略角度而言。
中新之战前,中国队所在小组四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都积3分。因而站在全局的角度、战略的角度来说,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的目的实现了:拿到3分之后与伊拉克队列小组积分表前两位!中国队在亚洲杯预选赛小组赛中的目的是出线。而且,这场比赛是在中国队只有10人情况下拿下的!
我以为,“10比0”和“1比0”的比分在像亚洲杯预选赛小组赛这样的比赛中,竞技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都只能换得3分,因为亚洲杯预选赛小组赛的出线名额是每组2个名额,而不像2004年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那样每个小组只有一个出线名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足联推出的各国国家队排名最新计算方式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不再考虑进球数等因素。国际足联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计算方式?这同样很值得我们用“足球思维”来进行思考。中国队以1比0战胜新加坡队为自己所换来的在国际足联排名表上的积分与10比0胜新加坡队所换得的积分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从观赏性的角度来说,谁都喜欢在比赛中能够有更多的进球,但观赏性与竞技性是两个孑然不同的概念与含义。
很多人都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以中国队在主场的表现,9月6日客场挑战新加坡队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这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基础上的论调,可足球比赛不存在“假设”,因而这种设想也是毫无意义的。世界足坛没有一场比赛的过程会是完全一致的,更何况这样的论调显得太悲观了。而以新加坡队现有的实力,回到主场真的要攻出来争取拿3分,现实吗?为什么新加坡队主帅阿夫拉莫维奇在赛后会说“这场比赛之后,我们的形势将变得更加困难”?这是从战略角度而言。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之间,占据主动的显然是中国队!
×××××
暂且抛开技战术问题,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朱广沪在中新之战中“战胜自我”的地方。最典型的地方就是在赵旭日被红牌罚出场之后,朱广沪自始至终没有示意队员回收,而是不断向场上的队员发出“向前”的指令,以致于最后时刻创造点球时的传球是由徐云龙完成的,而徐云龙在场上是一名中后卫。在不顾一切“向前”的指令下,球员在场上的战术、技术已经降到的了次要位置!
对照一下朱广沪在之前客场与伊拉克队一仗中所做的战术安排,场上10名球员中有7人是纯防守型球员,我们可以看到朱广沪的最大变化就是“豁”出去了,尤其是在最后阶段20多分钟里只有10人的情况下,朱广沪也是敢于“舍命”!如果按照朱广沪在对伊拉克队一仗中的指挥方式,也许朱广沪会安排队员回收,先保住1分再说。而且,当时新加坡队也有两次很危险的反击,李雷雷两次出击跑出禁区解围!但即便如此,朱广沪依然没有示意队员回撤!
我想,中新之战对于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的朱广沪来说,绝对是一次“心理炼狱”,毕竟这样的比赛是要结果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身赛与练兵。所以,站在朱广沪的角度,他自己在这场比赛中的指挥更值得总结,更应该成为其国家队主教练执教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作为一军统帅,必须敢于“博命”!
很多人都在谈论着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的取胜方式,尤其是最后时刻的进球。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关注过德国世界杯赛上的进球,在什么时间里进球是最多的?在147个进球中,以每15分钟为一个阶段,从第76分钟到第90分钟(含伤停补时)这个时间断的进球是44个,占全部进球数的29.9%,是所有六个时间段中进球最多的,超过了开局第1到第15分钟时的23个进球(占全部进球总数的15.6%)!
世界杯赛上,澳大利亚队最后时刻大逆转日本队的那一幕至今令球迷印象深刻。就在8月16日这一轮亚洲杯预选赛中,不仅仅是中国队在这个时间段进球,澳大利亚队主场2比0取胜科威特队,就是在第76、第87分钟时进的球;而日本队主场2比0取胜也门队,也是在第71和第90分钟进的球。
对中国队而言,在以往的比赛中最后时刻进球的情景实在是太少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足球缺少一种“博命”的精神。而中新之战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好的“苗头”。所以,在总结时,我们切不能因为在这场比赛中在其他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一概全盘否定!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朱广沪本人在对待海外球员的问题上也迈出了一步。站在媒体和球迷的角度,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把那些海外球员召回来干什么?但站在朱广沪的角度,我们也应该理解他所处位置的难处。
这次召回了海外球员,我们可以质疑他为什么要召回来;但如果真的比赛没有打好,各界的口径肯定完全大变样:为什么不召回海外球员?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很清楚:不管怎么说,媒体与记者甚至包括球迷在内,怎么说都是“有理的”,“无理的”是教练员和队员。这就是现实与现实中的“逻辑”!
但朱广沪在召回李铁之后却没有将他派遣出场,我觉得在这方面,朱广沪也是要有勇气的。论关系,“铁子”是朱导从小带起来的,但“铁子”从英国回来之后状态确实不理想,最终还是没有给李铁哪怕是1分钟的出场时间。
而对于董方卓,朱广沪之所以在最后时刻派遣其出场,也是想帮助董方卓增加代表国家队的出场次数、尽快获得英国的劳工证,帮助他尽快返回曼联。设想一下,如果是老外当主教练,会是怎样的情景?正如外界所推测的那样,在当时那种场面下,派遣王栋或其他人出场的可能性要更大些。因为董方卓作为一名速度型球员,面对新加坡队的密集防守,出场之后没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而王栋出场之后在中场的组织、冲击方面可能更有用武之地。所以,老外教练所考虑的问题恐怕不会是董方卓今后的成长问题,而是赶紧保住自己的“饭碗”,先把这场比赛拿下来再说!这就是中国教练与外籍教练之不同!
×××××
所以,在谈论朱广沪“下课”与否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先冷静些,最好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带着情绪高喊“朱广沪下课”,谁都会。但喊完之后呢,问题是否就真的得以解决了?当然,在写下这些文字之时,我也不想回避朱广沪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至于具体有哪些问题,后面再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