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国家队 |
如果这样的小结,出自于教练组本身,倒还可以理解,因为毕竟作为一线指挥人员,他们需要更多地从业务、从微观的角度去进行小结,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但如果这样的总结出自于我们管理者,则只能更进一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管理部门的最高管理者至今依然没有跳出这些年来桎梏中国足球的老框框,即管理者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管理好足球,因为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应该思考的不是某一场比赛的得失,而更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对某一个阶段、对某一个阶段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一些重复出现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就以这次中国队与伊拉克队的比赛为例,因为比赛输了,中国队的指导思想便被指责为“保守”。但是,如果中国队真的像现在外界所说的那样,主动出击了,可最终结果还是输了,我相信届时各界肯定会说:中国队又犯了“冒进主义”的错误,为什么不主动收回来打呢?再如果,中国队战平了伊拉克队,那么,各界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指责球队“保守”?
去年东亚四强赛上,朱广沪率领的中国队在与韩、日、朝三支队伍的交锋,每场比赛全部都采用了不同的人员安排和技战术打法。但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人把“人员与打法不固定”当作是中国队的一个问题,甚至大肆宣扬:这恰恰就是朱广沪成功之处!如今,却成为了朱家军的一大罪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比赛结果,因为中国队在东亚四强赛上夺取了冠军,而此次中伊之战是以中国队的失败而告终。
这就好比我在《球殇》(sports.sina.com.cn/z/05mdxlz/)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这些年来,中国足球的发展每况愈下,‘反思’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冷静,过多地受到了外界舆论、民众情绪的左右。多少年来,每次国家队在大赛中失利后,我们总是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舆论、球迷这么说,教练、球员也这么说,各界都在这么说,因而我们一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这次中国队输给伊拉克队之后,我们可以看一下国内舆论界以及所谓球评人士的说法,无非就是“朱广沪太保守”、“人员、阵容不固定”等等,再看看我们足协领导的几点批评指示,这是何等之荒渺与可笑!但是,对于一些真正属于宏观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却迟迟未见有明确的说法,譬如,为什么中国队在备战计划中提出的西亚之行未能成行?为什么中国队的备战始终缺乏针对性?等等。
2005年2月17日谢亚龙到中国足球管理中心出任一把手之时,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致足管中心新主任谢亚龙的一封公开信》(sports.sina.com.cn/j/2005-02-18/06241403771.shtml)的文章,谈到当前中国足球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的。就以这次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输给伊拉克队而言,固然有技战术方面的问题,但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大,遗憾的是,我们却不见我们的管理者首先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以记者这些年采访的感受,我以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足球管理中心的几位领导更多地像是某一个部门的领导,而全然不像中心的管理领导。几位中心领导的具体分工很明确,而且对自己所负责个分管的工作也很投入,但相互之间似乎缺乏必要的沟通。负责男足工作的,似乎就只管男足;分管女足的,似乎就只管女足;分管联赛的,似乎就只管联赛;分管商务开发的,似乎就只管商务开发。至于相互之间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如何从更高的层面去组织中层干部、基层工作人员更有效地展开工作,却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因而,亚洲杯预选赛没有打好,见到我们最高管理者的总结与具体的业务教练、外界舆论说法几乎一致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就是中国足球当前的现状!早在阎世铎时代,中国足球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这一现象就已经存在,时至今日,这种现状依然未能有所改变,因而,中国足球总是呈现一种“轮回”也就再正常不过。这才是中国足球最可怕的地方。而且,我也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足球之所以搞不好,首先需要从管理方面去检讨,但据说在国家队返回北京之后的小结会上,我们的领导表示:足协的问题足协来解决、技战术方面的问题教练组来解决。此话不错,但教练员解决技战术方面的问题,似乎要比足协的问题解决起来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