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场也需要吃点粗粮,就像中秋要吃点粗粮月饼

标签:
杂谈 |
深圳特区报2012年8月23)日)
谨以此文祝爱好音乐的博友中秋快乐!
我曾经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听了钢琴天才郎朗的独奏音乐会。他深情演奏这首曲子时,在场观众不同自主地用鼻音随着哼唱,由轻浅而致深浓,那种强大的气脉哼合着的旋律,犹如大河浩荡,气象万千。令我欣喜的是,事隔七年,我又一次在上海被这条“大河”的旋律所震撼!好的音乐会,不啻由演奏者在台上完成,而是要台上台下互动,演奏者与观众一同完成。
我将这首家喻户晓的《上甘岭》电影插曲称作《一条大河》,并写成同名散文在《光明日报》刊出后,编选入中学生的教科书。15年前的郎朗,在离开沈阳赴美留学之际,为家乡人弹奏了这首由尹德本、蒋泓夫妇改编的“一条大河”。郎朗当时不仅把这条大河弹得柔情万转,令人动容,而且将这条“大河”带到美国,在无数演奏场合让大河奔腾飘香,在一次次感动得当地华人热泪横流之时,也让这首曲子响遍世界。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社长赵炬对“一条大河”情有独钟,毅然组织出版了《我的祖国——钢琴中国风》曲集,并举办这场“书香上海”活动之一的“钢琴中国风”演奏音乐会。
担纲演出的三位钢琴少年都是蒋泓和尹德本的学生。他们来自辽宁,对中国曲目有着独特的热爱与理解。12岁的乔安妮宠辱不惊,她是这些曲目的“主奏”。13岁的王臻将《打虎上山》弹奏得“形肖神似”,让场面生动活跃,赢得观众掌声。而最小的男孩子沈韵淇有着江南少年的清秀灵透,他演奏的《小螺号》将改编者的意图表达得很到位,而他弹的另一首《绣红旗》虽然有“小大人”的感觉,但他对于乐曲情感的慎密处理,还是体现了他的良好素质。
尹德本先生曾是辽宁芭蕾舞团乐队的首席,他的夫人蒋泓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资深钢琴教授,多年来培养了很多在国内外获奖的学生。他们在登台演奏自己改编的曲目时,更加得心应手。尹德本拉起《梁祝》,蒋泓钢琴伴奏,真是夫唱妇随,高度默契。他们不是在玄技,也不是在表演,他们是在对话。那是一种夫妻间的交流,如鸾凤昵喃,半个世纪就这么牵手走过来了:在尹德本的深情揉弦间,在蒋泓的甜美触键中。说不清是他们的作品感人还是他们的晚年真情感染了全场听众,在如潮的掌声中,他们被一束束鲜花环抱。
若从西洋古典音乐会要求,这场“中国风”似乎还不够规范,比如,参加演出的三位钢琴少年都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而且每个曲目间都要由报幕员出场播报。但这场音乐会达到的效果却是空前的热烈。这说明了人们在听多了西洋古典之后,更渴望中国声音。就像你在西方吃多了西餐,更渴望找到中国餐馆一样;就像你总吃精白细粮,你也喜欢吃点粗粮,而这正是钢琴“中国风”为当下演出市场提供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