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的最后一天开始,我们逐渐的让孩子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最明显就是每天上午的集合时间。上午孩子们需要两个时间,一个是早餐时间,一个是集合出发时间。和其它营地不同的是,青旅的自助早餐供应时间很长,于是我们把这个时间留给孩子们自己控制,而只要求上午的出发时间。说实话,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为。因为德国人对时间的严苛程度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我们迟到,估计帅气的司机叔叔意见最大。不仅如此,晚出发就意味着很多时间节奏就要被打乱,这个时候就会特别考验团队的配合能力,总指挥是否能根据情况做出调整,顾问们是否能迅速的对调整做出反应。
不过,风险大也就意味着机会大。这个风险是教育者需要承担的,而孩子们则需要逐渐在被要求中学会自己如何规划时间,哪怕仅仅是二个小时。于是,这帮担心的老师们会第一个到餐厅,装着不在意的一边吃一边看着三三两两来餐厅的孩子们,其中心里都在默默的数着自己营的孩子有哪个没有下来,有哪个没有吃饭。到了第八天,基本上老师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时间了,因为他们能把这自由的两小时管理的很好。
那么最让我们发愁的什么呢?
“丢东西,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不愿意洗澡,身上都是味儿,不知道换衣服……。”凌晨时分,五个老师开会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活。 这个片段发生在旅行的第五天。
以上的状况几乎都发生在男孩子身上,相比较男生们的混乱,女孩子们则顺畅很多。无论在哪里,她们的房间总是香香的味道,也收拾的很整齐,在丢东西的名单上也几乎没有出现过女孩的名字。
那么,这样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
细细观察后我发现产生这样的差异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自己的重视程度,第二是家庭的重视程度,第三是在重视的基础上是由别人替他完成还是他独立管理自己。
女孩子自己的重视程度比男孩子高,而男孩子中青春期的孩子们肯定会在意。几个大男孩不仅每天洗澡,还讲究发型和衣服的搭配。而那些不太在乎的男孩子通常情况下会流露出男孩子嘛,本来就可以这样,臭点又能算什么?这种性别差异的认知也许和父母的观念有关系。但是我也发现了那些父母很重视但是孩子还是在生活能力有距离,通过观察发现在家里可能更多的是父母让他们做,监督他们做,甚至替代他们做。所以,平时很好,一出门就露馅了,孩子们也想自己好好的,但是实在没有能力让自己好起来。
而我们需要做的让他们不仅有意识,更要有能力来完成对自己的期望。
所以,我们开始下手了。每天都会让他们自己检查物品并且记录丢失情况,每天都要求洗澡然后来找我检查,每天晚上的查房除了睡觉以外还增加了对房间味道和物品摆放的检查。当然,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聊为什么个人卫生和形象是重要的。
慢慢的,孩子们开始变化,只是遗憾二十天时间太短,还没等形成习惯。我们就回到北京了。
生活素质非常重要,它会帮助个体进入好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当年我在德国读书时候就发现德国朋友晚上聚会通宵,就算再累也要回家换件衣服才开始第二天的生活,原因就是这个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礼貌。一个干净健康的人会让和你相处的朋友很舒服,会让自己的一切井井有条。
有些人曾近问过我,生活和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帮助孩子提高能力就行了,至于生活那不是教育的范畴,而且也不应该由你们来完成。但实际上,如果父母也认为孩子成长中重要的是学习,或者学习带有唯一性,那么孩子就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内容。人首先需要学会生活,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趟旅行很短,但人生很长,生活素质是一道坎,也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旅行中的点滴都在渗透着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和能力。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孩子们,生活是你们自己的,需要学会,需要自己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