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如何学历史?

(2013-06-16 15:49:59)
    上个月一个出自北京名校的应届毕业生来上濒应聘,腼腆的他谈论了很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表达清楚流利,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知识储备丰富,能描述某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接着在笔试回答“你认为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他明确的写到“我认为对历史信息的积累远远比思考更重要。”
    这是一个勤奋的大学生,他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可是却忽略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那么他的收获是知识而非运用知识。在他的世界里,知识的积累远比思考重要。那么,如果他成为教育者,他会不遗余力的传递给学生知识;如果他成为父亲,他会强调知识重于思考。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其实这个问题早已有答案,唐朝重臣魏征“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想那位大学生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可是只是“知道”,因为信息积累已经是他学习历史的核心了。因为我们早就形成了一种思考的惯性,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学习历史。
    背诵和记忆成了要把历史学好的法宝,年代事件人物自然是必考的,就连那几道分析题也是由标准答案的,而这些答案的获得也是在书本里印刷出来的。自然,我们就看重的知识,而属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没有机会获得承认。
    这就是我们从小学习历史的角度。因为所有的考试都针对的是
    从教育设计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满足了知识积累的需要,而教学方式满足的是能力提升的需要。而学习的目的决定了在课程设计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关系。

    我们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历史课程举例。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资料来完成课堂任务,这种教学手段上的提升让孩子们从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接受信息变成了有趣的接受信息。虽然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值,但是由于掌握历史信息的教学目的没有变化,孩子们的收获仍然是知识领域的扩展,他们收获的能力提高是在记忆力上。
    同样的一堂课,我们会先把孩子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当时六国的情况向他们介绍,孩子们详细的掌握了各国的人口、面积、地理环境、农业和军事力量的基本资料后小组进行分析并制定自己的统一方案,然后由一名代表进行讲述。在各组完成以后,老师会针对他们的方案进行提问,最后公布当时秦王嬴政所采用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的指向的是思考能力的提高,孩子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始的是自己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最后的陈述沟通和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在能力上的获取会多于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孩子们也许对年代掌握不清,但是能力的提高却是长在他们身上了。
   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源自教学目的不一样。从国家教育教改的初衷来看,确实希望提高思考能力而非简单的信息积累,但是从方法上来看还是没有办法达到想要改变的目的。如果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不改变,那么教育方法的提高也只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如同前者会想尽办法让孩子背得更牢,记得更准。所以,真正教学方式的提高是建立在一条正确道路上的提高才有效。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一对父母带着八岁的孩子来上濒参加体验,正好碰上世界通识一的历史课。孩子们在教室里讨论有关秦朝的话题,父母观摩了课程之后和顾问交流关于教学的目的。接着这个爸爸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认为学习历史,买个光盘看看百家讲坛就够了。还可以自己在家里学,时间自由,又很便宜。”
   其实父母想要让孩子们获得精神层面和能力层面的提高,但是却总在用思维惯性来思考问题。我们渴望看到孩子的进步提高,但我们的能力却只能从他知道了什么,他会了什么去判断他的收获。于是,我们看重他表现出来什么,而不是他内心中在逐渐充满什么。

   这一代的父母正在面临最艰难的时刻,因为我们开始意识到A模式是孩子们需要的有价值的成长方向,但是我们是从B模式中长大,我们已经形成了B模式的习惯。而当我们想要给孩子A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从结果上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进展,需要孩子们在A模式中成长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几种差别累积在一起之后,就会导致在A模式和B模式中成长的孩子们的巨大区别。不仅仅是历史的学习,父母需要在做每一个教育选择的问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达到你希望的学习目的吗?”如果学习目的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能够形成逻辑关系,才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而这种有效的逻辑关系不仅仅需要父母确认,更加需要教育部领导建立,这样才能使教育真正得到改变,否则,则是换汤不换药的一年又一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