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这样学历史

(2012-09-01 16:05:46)
标签:

教育

兰海

历史

学习

杂谈

                                     我们这样学历史

 

“如果只是学历史,不用到你们这里学啊?我们家里有百家讲坛的光盘。里面有名家说的历史,孩子回家看电视就行了。所以没有必要在你这里学历史。”

 

 我在办公室里听见一位爸爸的提问。是的,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习历史就是知识的积累,就是背诵年代以及所发生的大事。同时,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的。

 

从小我们就在背诵年代中长大,但是这些数字于我们的价值除了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之外能够达到古人所说的“以史为鉴”吗?

 

我需要对这位爸爸说:“我们的历史课还真是靠光盘、靠电视、靠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学习。”

 

我们的历史不是这样学的。

以秦朝为例,我们在谈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会给孩子们出示当时的地图,并给孩子们提供了当时所有政权对比,包括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各个国家的关系。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来决定这场仗需要如何打,当然他们的目标是统一六个国家。于是,孩子们从吸收信息的状态变成了使用信息状态。他们不用去背诵数字,而是在使用。他们会发现国家实力的差别、人口数量的差别以及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于是,他们制定了自己的作战方案。有时候他们的方案和史时相同,有时候却大大的不一样。但无论计划如何都体现孩子们的思考结果,然后他们需要阐述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他们要先打魏国?为什么要先与邻国做朋友?我们会讨论某一个孩子的计划,大家从彼此的思考过程中也能有机会思考自己的计划得失。经常课堂上呈现的多种攻打方式,而让孩子们说明原因能帮助老师了解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氛围也变了,从传统课堂上孩子们接收记忆到上濒课堂上他们使用信息,从以老师为主传递信息到以孩子为主在表达自己的计划。传统课堂扩展孩子们的知识,而我们的课堂上孩子在知识扩展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因为课堂上的主角是他们,而每个人都在表达的是自己的而非背诵别人的决定。

 

课程进行到统一六国之后,我们的提问变成了“如果你是秦始皇,统一之后你首先要做的三件事是什么?”这样的开放性提问带来又是一阵讨论,很多孩子还能联系目前社会状况思考问题,比如说“每人先发一套房”,“给大家找工作。”也有不少的享乐派“大宴三天”、“举国欢庆”,当然也有焦虑派“抓紧练兵”“攒钱买武器”。课堂上的老师会沿着他们的想法估计这样做的效果,比如庆祝三天是否会带来懈怠但同时也会激励民众情绪;抓紧练兵会不会让士兵无法休息但同时也能保持战斗能力。总之,老师在课堂上是提问者,通过一个个提问帮助孩子延展思考和多角度思考自己的回答。这样的课堂就是思想的交锋。

 

当然,我们讨论的最后就是把当年嬴政的做法一一再现,于是孩子们会评价嬴政做法的好坏,如同老师们刚才的提问延展一样。

以上两个环节仅仅是120分钟课程的片断,我只是想说其实中国也有很好的历史课,关键是教育研究者对课程目的的认识以及父母是否识货。

课程研发初期最需要确认的就是对课程目标,如果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那就可以老师讲述,需要生动些可以用图片或动画相结合。但如果是以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课程的形式就变了。

对于父母来说,需要建立的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教育机构所描述的教育目的之间是否能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并且父母需要关注的成长目的本身而不是用原来的角度看待学习效果。比如我们的通识课程是搭建在知识平台上提高独立思考和沟通表达能力的课程,重点在于思考和沟通,而父母习惯性的问孩子:“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秦朝都讲了什么?”。而孩子们正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思考中,他并不能很好的说出知识内容。于是父母们就会对“学习效果”失望,而孩子们内心中因为“独立思考”而洋溢的喜悦又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正面反馈而逐渐消退。

孩子们经常回答不出来“学会了什么”?因为确实说不出来。

 

所以面对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方式,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成年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