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博物馆,所有人立刻会想到的词,是参观。但是如何参观呢?大部分的人会没有目的的进入博物馆,然后走到哪看到哪,一部分人会提前做好功课,有目的的去参观。但是对于一群7-11岁的孩子来说,应该如何参观博物馆才能有效的价值呢?
第一次作为旁观者参与了上濒俱乐部组织的亲子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这次,我观察并研究整个活动的过程,有很多感受愿意和各位分享。
参观活动于上午9点30开始到11点30分结束,其间在博物馆内的参观时间为1小时,那其他的1小时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
孩子们除了对馆藏文物的知识性了解还有哪些其他收获呢?既然是亲子活动,怎么才能达到父母和孩子都有收获?如果两者都有收获,是一样的?还是有差别呢?
希望在以下的内容能为大家解答
1、
节奏:在两个小时的内容中,活动包括了孩子们组建团队、自己制定参观规定和模拟参观,进入博物馆中由专业的讲解员并由各队完成小任务,最后是总指挥总结并孩子签字离开。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参观的时间为1小时,而倾听讲解员解说的时间只有45分钟。这是根据孩子们注意力规律来计划的,对于7到11岁的孩子来说,接受完全陌生信息并且是在陌生领域的有效时间为30-50分钟,所以策划者首先确认了讲解时间。
2、
线索:教育活动中的线索最为重要,它是把整个活动步骤贯穿起来的关键。本次活动的线索是各个团队完成任务。任务的内容包括了最开始的组建团队,制定参观规则、寻找展厅和最后找到展品构成。这样既让孩子们觉得有趣,也能让活动有更丰富的内容。
3、
难题:通常来说,带领20个7-11岁的孩子和父母在博物馆里参观,最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分散和不遵守规则。在国博的一个庞大的展厅,孩子们高矮不一,如何才能达到每个人都能听到解说员的话语呢?在进入博物馆之前,指挥者要求大家完成了一个任务,就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展品并听到声音。孩子们在空地上完成了排列练习,并由一个老师扮演展品,以帮助孩子们有目标的自己调整位置。经过三次练习之后,孩子们都能站到一个既不影响别人也能让自己听到看到的合适位置。其次,孩子们在组建团队认识之后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自己制定参观规则,每个小队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她并不直接帮助孩子们制定规则,而是让孩子们从门票后面的参观须知上找寻线索并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制定自己的规则。最后每个团队需要向总指挥陈述自己的规则。而以上两个任务共用时30分钟,但在实际参观中做到了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在博物馆中能遵守参观规则的效果。
4、
作为孩子的收获:这次活动中专业讲解员生动的讲述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加有效的获取信息,然而由于活动的设计,孩子们主动学会了参观博物馆的规则,在任务中的团队合作。而从拿票、存包、安检、通过老师给出的线索找到展厅都让孩子们学会了到达一个博物馆之后需要怎么进行参观。这是帮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进入社会的最佳方式。并在最后的总结中由老师回忆了整个活动,在孩子的头脑中进行了整体关联。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老师要求孩子在博物馆里排队签字才能离开,虽然这样耗时很长,但是严肃的态度让孩子对自己的参观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尊重自己名字,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
作为父母的收获。作为亲子活动,最难的是如何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两层需要,而父母往往在这样的活动中容易把自己归为“陪伴”但不是“参与”的角色,或者过多关注孩子的表现并立刻作判断。这对于组织者来说难度极大,因为与成年人的交流方式会有不同。这次活动中,在孩子们组建团队的同时,组织者交给每个成年人一封信,里面详细说明了活动的目的并对他们的希望。我们发现,这样的文字信息在活动中非常有效。而父母在参观时也和孩子们同时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当然如果回家后能和孩子互动则更加会延展活动效果。另外,最后组织者的总结也说明了参观博物馆的价值、方法和期望。组织者希望这次参观活动是一次示范,以后的家庭参观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
从研究教育实践的角度,这次活动的成功基于以下几点:
1、
研究参与者,并根据科学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准备。活动中考虑成年人和儿童的需要差别,考虑了儿童对于此类活动的兴趣点、注意力规律和活动规律。选择了合适的解说员,并通过任务内容和时间节奏满足了这些规律。
2、
延展教育效果。一般的“参观”活动,会把重点放在“参观”上,而忽略甚至不考虑外延效果。但是对于7-11岁的群体来说,知识上的吸收是一个方面,但时间太长对于知识吸收的有效性是不利的,但是把“参观”内容融入到一个大的教育效果则会不同,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基础实践,也是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参照的方式。
3、
细节的掌握。从整个活动来说,我个人最欣赏的是“模拟参观”和“个人签离”的环节。前者非常好的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中“搭建脚手架”的方法,先让孩子自己根据需要排列,然后练习,最后的实际运用。一步步的帮助孩子解决在现实中会遇到的问题,而其中最值得一提就是“练习”环节。知道和做到之间就是需要练习才能做到的。“个人签离”体现了组织者尊重孩子个体,并希望他们建立对自己个人负责,尊重个人姓名的特点,尊重往往不一个词,而是在行为中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
4、
执行中的等待。在社会资源中进行的活动最难的就是耐心,因为考虑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压力,所以执行者有时候会减少步骤或不能给到充分的时间。但在昨天的活动中,策划案得到充分的执行并屏蔽了外界的干扰因素。特别是最后签字的环节,一个7岁的小女孩用了很长的时间写完自己的名字,而身边的老师一直微笑的等待着。
一个优质的教育实践活动绝对不仅仅是平时我们所看到的核心内容,而需要延展考虑,这样才能让一次活动达到更充分的效果。
希望以上分享的内容能够对同行更好的设计和执行教育实践有所借鉴,能够对父母们策划下一次博物馆参观有价值。
最后,我想要特别感谢所有的策划、执行者,他们再三的修改策划案和之前的准备让我渡过了一个非常有收获的周末。

这个团队在陈述自己的团队参观规则

练习 参观排列,老师模拟 “青铜器”

参观中 ,孩子们按照要求离展品50公分,并 保证每个人都能听到看到

孩子们自己签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