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阅读杂谈 |
原来会是这样的提问:什么样的孩子爱阅读?但如今,应该这样问:什么样的孩子爱获取新的信息?
然后才是喜欢用“书籍”方式来获取信息。
想做,就是意愿,一个人想做一件事的动机大概分成三类,兴趣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当个体有了这样的动机之后,他就会考虑自己能力是否够。如果是成就动机或者交往动机占主导的个体,如果评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能做到,往往在能做的环节就放弃了。相反,如果一个兴趣动机占主导的个体,就不会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当个体在大脑中迅速的判断之后,他们是否执行就显示出来了。
而我们把孩子是否“阅读”看得过于简单,人脑中那个瞬间的决定往往是过往经历的再现然后促使他做决定。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没有发生阅读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孩子不阅读。
第一步:一个喜欢接收信息的孩子一定拥有很强的好奇心,他渴望接收新的信息,然后才是他有可能选择阅读书籍这种方式。
第二步:假设孩子拥有好奇心,为什么他不选择书籍而是其它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取决于以下的因素:首先,文字对于孩子的能力是有要求,不仅是生字是挑战,还有语言环境的背景差异带来的陌生感,比如一个毫无15世纪欧洲文化知识背景人阅读以文艺复兴背景的文章就算能认识所有的字,但是阅读难度也比一篇现代文章大。另外就是篇幅,这和另外一个因素相关,就是大脑体能。个体在拥有同样词汇量基础上和兴趣读一致的前提下,拥有较强大脑体能够坚持更长时间。其次,环境和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个安静和独立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适应阅读书籍;而在一个喧嚣噪杂的环境下,孩子则更愿意选择其它方式,因为更加快捷,也符合心理状态。
而不同动机的孩子对于以上因素的反应各不相同。
一个兴趣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孩子在难度面前不会退缩,因为对内容的强烈好奇已经让他可以超越困难给他的困扰。相反,如果是一个成就动机为主导的孩子,如果难度大到他认为不可能完成,他就容易放弃。所以,外因为主导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如果没有一个外力因素的引导很容易放弃难度过大的阅读。
第三步:对于内因动机,也就是兴趣动机主导的孩子。我们需要了解他对哪些内容有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年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合他阅读的书籍。而对于那些外因为主的孩子,则需要强调阅读完成后的结果。比如强调成就感和在他人交往中所占的优势。
第四步:阅读还强调持续性。对于兴趣动机为主导的孩子,需要逐渐扩展他的阅读涉猎范围,也就是逐步扩大。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而导致阅读行为的孩子,我们都需要和他们分享更多的书籍本身的内容,这样满足了兴趣动机为导向的孩子的内在需求同时也能扩展以外因为导向的孩子的兴趣动机。而对于外因占主导的孩子,则必须给予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关于“成就价值”评价和“差异性”评价。对于兴趣动机主导的孩子,这样的评价也会让他们更有动力。“成就价值”评价指的是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赞赏,主要是强调能力和所获得的进步与成就。“差异性” 评价指的是把个体和其它个体或者群体进行对比,指出他强于他人的地方。
以上是把个体行为背后的线索进行了整理,也就是分析原因,那么生活中父母针对以上原因,应该或者说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行为呢?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在于众多家庭的接触中,我发现在阅读问题上父母存在以下两个现象是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
第一,过于追求“名著”。如同之前所说,孩子需要从最容易接触和吸收的书籍入手,那就是内容更贴近他们生活,难度合适的内容。而父母总是有追求“名著”之心,而往往父母眼中的“名著”还停留在自己成长期时接触到的。曾经看到一个妈妈为11岁孩子开具的书单,从《巴黎圣母院》到《苔丝》。为孩子捏汗的同时也为这个妈妈捏了把汗,书是好书,但对于11岁的孩子来说,就不合适。父母对于书的理解和认识也需要提高,不是所有的漫画书都没有价值,也不是所有字书就值得阅读。所以,别让名著吓着孩子。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