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兰海教育少年常青藤上濒杂谈 |
这一点,是我初到德国之时,学习中最难适应的一点,而正是这一点成为了很多中国留学生障碍,最后会让很多成年人没有办法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许,这些成年人当中就会有你,也会有我。
“选择”成了孩子们在常青藤中的首要关键词。
首先是宣布结业要求之后,各科教授为孩子们简单介绍了课程特点,这样让孩子尽可能的了解课程名称下的具体内容。孩子们需要根据结业对于学分的要求和各科目特点来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并自己填写选课单后排队提交。我们会根据他们提交的先后顺序来确认他们选上了那几门课。决定做的慢的,填写表格是不注意时间的,自然就排到后面。选择第一课希望孩子们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做选择,并且在这样限量名额的时候需要快速排队。(父母们对孩子为什么没有选上课的解释。)
最初的两天,孩子们对于上课是敏感,几乎没有迟到,不仅如此,还基本上每次课都提前10-20分钟到达教室,等待教授的到来。但是,他们似乎对于社会服务和阅读时间的要求并不敏感。第一次预约时间,32个孩子中有19人排队,因为首次预约的名额只有20个,所以后面的孩子看见没有足够的位子,也就离开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排队的19人中也许有预约不成功的,但是他们没有等待这样的机会。首次预约,只有小龙有备而来,他拿出自己的时间计划表和抄写公告栏上的时间,很顺利的完成了预约,而其他的孩子几乎都是进入预约房间之后才考虑自己几点有空,想约什么。第二天,情况略有好转,但并不明显。而各个学院的院长则要在自己院内会议中强调预约的重要性和预约的技巧。等到第三天,就有孩子心不在焉吃饭的情况出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位置有限,而预约时间从7点到7点半。在校长的要求下,孩子们6点40才能离开餐厅,而且不能跑回去,于是6点40,一排32人的学员集合在餐厅门口准备比赛走路,而他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晚上团队集合时间同样也是7点半,如果不准时就要挨罚。于是,那些排在后面的孩子们又需要选择,是自己预约重要,还是团队集合重要。那天的结果是每个学院都有迟到的孩子,因为要排队预约。最后迟到的团队都被罚跑圈了。而此时,个人和团队的协调很重要。个人需要满足团队的要求,而团队也需要考虑和理解个人的需要。这是一个选择,是个人的,也是团队的。
那么,需要孩子们学会什么呢?
首先,孩子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让预约变得更加高效,也就是节约预约时间。他们需要改变以往进入预约室才选择的情况,而是提前做好准备。其次,表达顺畅流利,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为自己争取到岗位,最后,就是要一排到底。于是,昨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中午公告栏前拿着笔和本子记录可预约时间和要求的人变多了,他们知道自己记不住。第二个变化是学院里主动找老师协调时间和与其他人讨论时间如何安排更合理的人多了,而第三个变化则是在进入预约室之后的变化,昨天,32人中有29人是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记录单进入了,每个人都基本上清楚的表达了想法。而负责预约的老师们则对年龄小的孩子进行了预约的练习,并且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协调自己的时间。
我在预约室里感叹着这几天的变化,其实没有几天,也就是4天而已。想改变孩子,其实最重要的要给他一个改变的环境。在少年常青藤,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一个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来运转的轨道,他们刚开始会很慢,会试探我们的态度是否坚定,也会有不少的侥幸心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忍受他们最开始的慢,我们需要教他们应该怎么做,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他们的执行。
在这里,我特别希望父母们能够和我们保持一致,能够当他们回到家里还保持或者创造出同样的环境,这不是增加了什么设备,而是一种软环境。希望父母们不要仅仅关注孩子们是否从常青藤结业,而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要仅仅关注他们做得还不够好,而需要关注他们提高了多少。
两天前,我问九岁的小龙,为什么这么会把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为什么会如此自觉?他的小手握着我,慢慢的说:“因为我可以自己选。”
孩子们的潜力有多大?我想说,无穷大。但是孩子们的潜力能发挥多大,取决于与他朝夕相处的每一个我们。
正在预约的心泽、21号可以预约的时间和内容、6点40准备令声一下,就出发快走排队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