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都:历史的断裂

(2005-11-28 19:24:49)
分类: 我的新闻作品三峡系列

 

             历史在何处断裂

 

小徐用手比划着,努力地想让我明白他所说的,但最后他放下手,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那是一只鸟,但它和所有的鸟都不同,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鸟,一只奇怪的鸟,但它确实是鸟”。

小徐变得有点语无伦次。他所说的是出土于丰都高家镇的一只鸟形文物。他说,当时考古学家都愣住了,这是一个中国考古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鸟的形象,学者们一时无法给它定名,它的诡异神秘的含意也无从解释。

“最后是重庆市委书记给了它一个名字――‘巴渝神鸟’,并把它作为重庆市的象征物。丰都高家镇。烟燉堡的考古发现,据说有可能重新认识人类的起源,重新认识长江文明,长江文明有可能比黄河文明还要早。”

小徐正在说着,手机响了,一阵四川语的交谈之后,他告诉我们,一个库区拆迁的工地,一座唐代古墓被盗,古墓的门已经被打开了,里面的东西裸露了出来,必须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他们明天就出发。

小徐说,这几年来,他们变成了“救火队”,跟着推土机和盗墓者跑,哪里有文物暴露出来,就到哪里,有时候根本就顾不过来。有的工程队发现有文物也不报,一报工程就要停下来,等待考古完成后才能施工。

“几年前,这下面是23道山梁子,每道梁子半米到3米土下,都是汉代古墓群”,小徐指着我们住的宾馆的楼下说,“当时考古调查说有1000多座,发掘了150多座古墓。但推土机上来后,发现远远不止1000座,到处都是墓,推土机就那么隆隆地压过去,棺材板子、汉青砖到处都是,我们就跟着推土机捡,我们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什么,心都在流血”。

小徐的描述,让我们知道,在我们今天行走的平整的丰都新城柏油路下面,曾经是一片从汉代至六朝连续了600年的古墓群。它们是如此密集地排列着,有的一个山梁上有上百座。

这座古墓群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古墓群,1993年至1998年的6年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丰都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先后6次对部份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古墓148座。

148座古墓向我们展示的是封存了1000多年的汉代生活场景。

在丰都县的新城,我参观了现在保留下的古墓考古现场。在一大群楼房之间的一个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大棚,大棚里面是排列整齐十多座古墓坑。他们的墓穴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象是一队队的士兵,列队等候着检阅。

他们死去的时间有前有后,之间最多的隔着几百年,但我不明白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整齐地排列他们,仅仅是墓地的空间有限?

墓穴里已经空了,青砖砌成的半圆型墓坑下面的凸字形、中字形、刀把形十字形的空地显然是放棺木的地方。我仔细地看了一遍那些砖,发现它们都烧制着精美的花纹。

他们栖身之地非常的朴素,专家们说这些墓主身份一般都不高,生前也不一定显贵,仅仅是同宗同族的平民。但是正因为些,它才生动地告诉我们汉至六朝的600年间的真实的生活情景。

100多座墓中出土了十万件文物。这十万件文物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每个墓里,都有随葬的陶器,陶器中以描摹生活的俑为最多,它们是舞蹈俑、吹箫俑、听琴俑、侍从俑、武士俑、马、羊、鸡、狗、鸭、猪、罐、壶、钵、碗、灯、钟、井、仓、房、畜栏、灶。从钱币来看,有“半两”、“货泉”、大泉五十”、“五株”、“埏环”五类,它们从西汉时期,到王莽时期,从东汉一直到六朝,从没有间断过。

然而这仅仅是148座古墓告诉我们的,那些消散的1000座墓中还有些什么?我们丢失了历史的那一环节?谁都无法说清,再权威的考古学家也不敢妄下断言。

李鹏来到丰都的时候,说“这么多的古墓,应该建一个汉墓博物馆”。于是有了丰都汉墓博物馆。我参观博物馆的要求被回绝了,后来经一位知情人指点,才知道,2000年博物馆因保护文物不力、设计建设未按博物馆要求等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批评,博物馆成了怕见新闻媒体的一块疤瘌。

 

          丰都:人类历史的完全样本

长江在丰都段,还是一首舒缓优美的行板,山不是太高,水不是太急,温暖潮湿葱绿的丘陵,最应该是人类生息的摇篮。

考古学家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从十多万年前的高家镇、烟燉堡旧石器遗址到8000年前的玉溪新石器遗址,再到商周、春秋、汉唐,几乎可以画出一条完整的人类发展线索。

            高家镇,旧石器加工场

丰都全县淹没面积30.47平方公里,1992年在文物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淹没区需要发掘保护的文物点73处,其中有旧石器遗址12处,新石器至宋代遗址27处,大型古墓群14处。到目前为止,进行发掘的旧石器遗址5处,新石器至商周遗址3处,西汉至六朝古墓群6处。

 在这些占73处淹没文物点很小比例的发掘中,几乎都出现了惊人的考古发现。

 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峡考察队在丰都县高家镇桂花村长江右岸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面积有10000平方米。

揭去砾石层,各种石器就暴露出来,它们叠压在一起,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和用于加工生活资料的石器。石器加工得相当粗糙,有的还没有完工,考古学家猜测,这是一个石器的加工场,人们就地寻找石头,就地加工,把能用的带走,不能用的随意抛下,那些完整的石器,很可能是遗忘在石器制造场的。

高家镇遗址在海拔175米的江边,人类就在这里用干涸的长江河床提供的丰富的砾石制作石器,专家发现,这里的石器特色鲜明,在整个华南地区实属罕见,对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晚更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科学价值。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森水教授说,高家镇表明,早在十几万年之前人类就生活在长江边上,高家镇把人类在长江流域、在四川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十几万年前。

鉴于该遗址的历史及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决定利用考古发掘现场举办有湖北、四川县市文物干部参加的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使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烟燉堡,十几万年前人类家园

1994年,丰都新城的一个叫烟燉堡的山梁上,又发现了一片10000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

丰都县文物所原所长吴天清说“:3月28日中科院的专家来了,当时烟燉堡的山梁上正在发掘汉墓,我就拿着铁锹跑到梁子上沿着田边地坎找,终于在麦田后壁土坎粘土中找到了两块石片,我把石片拿给专家们,这就是两片石制品”。

经初步考察试掘,确定这是一处新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4月18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俞伟超教授带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了现场,再次认定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1995至1996年中科院的考古专家在些工作了150多天。“整个考古工作就等于和丰都的新城建设赛跑,95年的工作计划刚刚开始,,就发现遗址南边的山梁已被推土机推平,推土机推出的大剖面中,石器露了出来,我们就赶紧南北方向挖一条长8米宽2米的深槽,进行抢救性发掘。”吴天清说。

同时考古队队长卫奇教授带着样本紧急送往北京,他在一份紧急抢救报告中写道“:从学术上看,该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认识三峡地区文物的窗口,是研究我国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古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该遗址的残留部份如果不采取最后的抢救措施,就会使文化遗产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成为我们当代人有愧于子孙后代的一大撼事”。

考古是一件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按严格的科学方法进行,插杆拉线,分方编号,在露出的标本上点红点,测量海拔高度、测量标本的倾向倾角,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等等,一件文物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但是水不等人,新城的建设不等人,移民工作也不等人,科学家们只好日夜工作,正规发掘面积496.63平方米,抢救性书生气369.19平方米,出土标本11206件。

烟燉堡的石器各类特别丰富,有凹缺器、石锥、钝背刀、大小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复合工具等,在一个地层中出土如此多类型的石器,这在中国南方旧石器考古中还是首次,专家猜测,它可能代表一种新的旧石器文化,它可能也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文明起源得很早。

烟燉堡遗址以其重要的价值被评为“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玉溪,巴人的身影

时间在丰都的上空穿梭盘旋,人类的脚印逐渐清晰起来。玉溪出现了一个距今7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

专家们为它定名为玉溪新石器遗址,它分布在长江右岸的一块台地上,面积有80000万平方米。1993年四川考古研究所在遗址东北缘试掘,从地层中出土大量兽骨、红烧土、打制石片、褐陶片,当时专家们就认为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层厚,是研究巴文化起源的重要资料。

1999年和2000年的正试考古发掘,不仅确定了距今7、8千年的文化遗存,还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的夹砂陶片和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唐代建筑遗址。

历史在这里叠加和延续,仿佛一个大舞台,人类在此渡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一个遗址中出现如此多的文化信息是不多见的,现在考古学家仅仅是在“发现”,知道了有什么,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比如那个三峡库区仅见的1000多平方米的唐代建筑遗址,为什么会有如此宏大的建筑?唐代玉溪曾是一个什么地方?是一个城市,一个文化的中心?

新石器遗址的遗存长有50多米,宽20多米,它的文化堆积层有6米多深,考古学家们把它们分成50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信息,都是不同岁月不同的人留下的痕迹。

在商周文化层之下,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古人留下的大垃圾堆。垃圾堆是考古学家的宝贝,古人生活生产丢弃的东西往往保留更多的当时的信息。

考古学家在垃圾堆翻捡,发现大量的鱼蚌类的骨渣,还有螺、鹿、羊、水牛、狼的骨骼,还有石器、骨器,这时的石器在大小硬度、器型上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打造,骨器有骨锥、骨针,磨制提非常精美,从这些精致的器物上,文明的曙光已经展现。

玉溪是重庆市目前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文化特征鲜明。从大量的鱼骨兽骨,被确定为渔猎文化。它应该是研究三峡地区古文化发展史的较早的和可靠的实物资料。

是谁创造了这个渔猎文明?一个远古的族群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就是至今有许多謎还未解开的巴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