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香红
南香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26
  • 关注人气:4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年《南方周末》再次聚焦南池子(一)

(2005-10-29 17:35:30)

再看南池子

   2003/10 南方周末 记者:张捷

  我们一直在关注南池子。

  南池子,北京皇城之内,故宫东边。一段高墙屏蔽了长安街的车水马龙,高墙内的动静却牵动着舆论。

  2001年底,这段高墙内,开始了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2002年7月,本报曾以专题报道商榷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探寻北京旧城保护的出路。

  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一开始就是一桩引人注目的大事,北京人关心,国内人关心,也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原因不外乎是以下三点:一、南池子的位置决定了它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中之重;二、那里人口密度大,有许多涉及低收入人群利益的问题;三、北京有20多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池子是首例,带有试验性和启示性,南池子模式必将影响古城保护的风向。

  2003年8月,工程结束,南池子交出了一张答卷。

  与这张答卷一同出现的,是媒体们的声音,这些声音,莫衷一是,令人迷惑。

  八九月间,我们看到了大量充分肯定南池子的报道。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南池子“劫”后重生?》报道说:“我们有这个自信,让全世界来检验改建后的南池子。”一名官员颇为自豪地指着一个刚刚修缮的四合院,颇有点“劫”后重生的意味。顺着这位官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人们担心的胡同并没有消失,而按照原工艺修缮的四合院在红花绿叶的衬托下亦不失古韵。

  9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南池子:“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第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大胆尝试,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古都风貌保护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交出了一份双赢的答卷。”

  同一段时间,我们也听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管的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的报道《寻找保护古城的正确方式》(此文随后被《中国经济时报》摘编转载)如此行文:

  “经过了近两年的工作———包括居民安置和修缮改建之后,南池子被奉为北京另外24片胡同保护区的样板。但是,在参观过这个改建工程后,人们也许会对最终结果感到失望。人们也许会担心,如果有一天带小儿女或者孙儿们到南池子,他们该对孩子说什么:这究竟是历史遗产地,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房地产项目?”

  “人们感到失望是因为,破旧的棚屋消失了,可那些古老的四合院也一起消失了。”

  “如果政府在今后改造旧城区的工作中推广这种自认为不错的南池子模式的话,那么,北京就会最终失去它作为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所特有的魅力了。”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也听到了专家学者们发出的声音,同样令人迷惑。

  在9月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画面中,号称北京旧城保护“四大铁杆”之一的舒乙赞赏道:“它等于一举三得,保护了文物,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生活的景点,这部分做得非常成功。”

  然而一周之后,本报编辑部接到了舒乙先生的来信,信中是一篇三页纸的文章,《我看南池子改造工程的得与失》,舒乙先生明确表示希望发表。文章是对南池子的全面评价,有肯定,更有批评,表达了他未被媒体关注到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态度。

  南池子的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给媒体的材料中说:“各位专家对南池子试点工程给予充分肯定”。一位学者说:“这次南池子是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坚持了全局的整体规划。以后在其他地方进行改造,也要坚持南池子的做法……”

  然而,最近我们获知,在一份意见书中,数位权威的院士、文物保护专家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南池子改建工程竣工后,媒体一片赞扬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人说城区危改即将以此作为样板重新启动。对此,我们深感不安。我们认为南池子模式从不同角度评价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来看,在南池子整个改建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教训,而不是值得推广的经验。南池子大量拆旧建新的做法,如果推广到整个古城区,就是拆掉了一个真实的老古城,新建了一个模拟的仿古城,后果也是严重的。”

  我们这样理解学者们的行为,他们在努力使公众听到他们全面而真实的声音。他们是慎重的,他们希望对自己负责,也对北京古城的未来负责。

  于是,今天,我们的报纸上再次出现了南池子的专题报道。事隔16个月,我们的记者南香红再次亲历南池子。我们也为投书本报的学者提供了发出声音的空间。

  借用舒乙先生的话表达我们的想法——南池子提供了一次认真讨论如何保护和利用北京古都的机会,也许,这是南池子改造的最大的“得”。

 

胡同里面跑汽车

2003/10/  南方周末

  2002年5月,住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的居民收到一张粉红色的纸。纸上说:居民们,你们所住的南池子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要“修缮改建”了,它“不属于危改,更不是房地产开发”,不久的将来,“居民们就可以走出破旧、潮湿、没有厨房及卫生设施的老旧房屋,住上宽敞明亮厨厕齐全的新居”。

  2003年10月17日,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基本完工,本报记者再度访问南池子,真切地

  感受到了南池子的变化。

  记者:南香红

  从长安街一拐,钻进南池子的浓密林荫里,立即感受到了一种舒心与静谧。

  一块鲜艳而簇新的牌子挂在青砖灰瓦的墙上———“灯笼库胡同”。

  记者一下顿住了脚步,这就是过去的灯笼库胡同?胡同变得又宽又直,新铺的柏油路泛着光,小汽车“刷刷”地从身边驶过。记者很快发现,变化的不仅仅是这一条胡同,南池子几乎所有的胡同都变了:缎库胡同、普渡寺西巷、普渡寺后巷……这些胡同都变宽变直了,而另外的一些胡同却不见了。

  住在南池子大街68号的一位女士说,她家门前的北井胡同,是一条死胡同,胡同得名于一口古井,古井有一个井盖,上面刻有文字。原来的房主用砖把井口砌起来,古井一直保护得很好,主人在搬走的时候放心不下,特意给文物部门打了电话。但现在这口井没有了,胡同也没有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一眼古井,有一个胡同叫北井胡同了。

  沿着南池子大街的马路,新起了一溜青砖围墙,里面露出高大的灰瓦屋脊,屋子一律坐北向南,也一律没有向大街开门。它们是一个连一个的仿古四合院,据当地居民说,每个四合院的面积都接近或者超过1000平方米,主体已就,剩下的细部还在施工中,满地的沙石瓦片。

  普渡寺修葺得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它的周边,是供南池子居民回迁的青砖灰瓦的四合小楼,楼群与胡同之间开出了两个小型的广场,广场上有崭新的公厕。

  走在新南池子里有一种迷失的感觉,它太新了,让人总有一种走在电影布景棚里的感觉,一切都是古老的样式,但一切又都是崭新的,这新与旧之间总是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张敬(化名)也不认识这些胡同了。她从小在南池子长大,小时候从这条胡同窜到那条胡同,没有她不熟的,如今是名字依旧,但胡同却不是原来的了。

  “整齐了,宽了,走起路来舒服了,但味道变了。”她说,“斜的、弯的、曲曲折折的都没有了。现在的南池子,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南池子了。”她拿起一个香炉,“这个是旧的,还掉了一条腿,但是它有价值,因为它有历史是真品。”她又拿起一个烟灰缸:“这个漂亮、好看,但它不值钱。”

  (实习生白杨对本文亦有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