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抗战剧与“抗日剧女神走红”

(2013-03-14 12:15:30)
标签:

箭在弦上

抗日剧

电视屏幕充满“抗日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
而横店影视基地一年杀掉“十亿”鬼子兵的“传说”,再一次证明了我国电视剧题材的单一。
当然“题材单一”这种说法“比较业内”、“比较宏观”。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重要的是“好不好看”。
如果天天抗日杀鬼子,观众肯定会看腻的。
观众不爱看,从“制作公司”、“发行公司”、“电视台广告部”。。。。。
就统统没收入了。
而实际上,这个行业的收入并不低。
演员的天价先不说,一部剧导演就得给400到500万。
也就是说这些“抗日剧”还是有观众看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看下最近走红的一部抗日剧《箭在弦上》。
这部剧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弓箭抗日”。
而是因为一个“女神情节”。

中国式抗战剧与“抗日剧女神走红”

女侠杀日本鬼子属于正常。
如果被日本鬼子、汉奸侮辱后再去报仇更正常。
但在被辱的同时爆发。就有点离谱了。
有的朋友问了,有这能耐早干嘛去了。。。。。
可以这样讲,轮奸戏有点强塞进来的意思。

这种情节在“早期港片”中倒是很常见,干嘛要放到抗日剧里面呢?
答案就是收视率。
一味的抗日观众的兴趣度不会太高,也就没有收视率。
想要收视率还得“娱乐”性。
所以就出现了现在的“中国式抗战剧”。
虽然从面上看都是“主旋律”,但实际上“抗日剧”只是一件外衣。
里面还是“动作”、“暴力”、“情色”等常规电影内容。

这个现象属于“编剧”范畴。
实际上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在确定了情节后,都可以再找个时代背景。
所以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抗日剧”。
例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剧本源于“科恩兄弟”的《血迷宫》。
国外的都可以移植到国内。
给“女神杀混混”找个“抗日”背景其实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抗日”是中国的一段历史,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严肃”的。
把“女神”放到抗日中,实在是有点“反差太大”。
拿抗日做背景来娱乐,看了让人有点儿哭笑不得。

期待2013年代的电视剧“娱乐”不再绑架“抗日”。
让“娱乐”回归“娱乐”,“抗日”回归“历史”。

海达郝老师
2013.03.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