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46ffd201t9f7bad68d076&690
70后和80后的成长过程里,有一批堪称时代符号的名字普遍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回头去看,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名字归结为时代的产物和政治的产物,但如果仔细推究,其实还是来自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人物的某种不平凡。比如张海迪。《我的少女时代》便是讲述张海迪事迹的一部励志电影。
在我们小时候,张海迪的榜样作用在于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和同时代的其他楷模相比,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她是通过知识来提升和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一个真正的思想上强大的人物。这个人物身上的光环不光是在中国,即便拿到西方社会也应该会被无条件认同。因此对于类似题材作品,拍摄出来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能让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求。我们小时候看类似题材作品,大多通过展现主人公与艰难困苦做斗争,用残酷的现状举一反三地去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光辉,但在今天,人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再看张海迪,希望看到的是这个人物身上所绽放出的人性光辉,而不是一个神话般无坚不摧的人物。
《我的少女时代》由张海迪亲自担任编剧,导演是曾经导演过《隐形的翅膀》的冯振志。冯振志说,他和张海迪相识多年,拍这部影片之前,张海迪曾问他:“能不能拍得比《隐形的翅膀》更好一点儿?”当时冯振志信心满满地说:“当然。”由此可见已经身为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对这部电影的重视程度。曾现场听张海迪用她那极富感染力的嗓音讲述剧中的一些故事,其中一些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比如她在乡下教书,孩子们用轮椅推着她几个小时去看电影,去的时候天刚刚黑,回来的时候已经能听见鸡叫了……这些故事在电影里都有呈现。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张海迪对剧本的要求极为苛刻,最后她也表了态:“拍成什么样子我不能保证,但剧本上我是做到了最大的努力。”影片拍得极富美感,色彩和取景都非常养眼,绚烂中充满一种淡淡的回忆味道,能一下子把人拉回到那个时代,
看了这部影片的崔永元曾经也视张海迪为偶像,他在访问时问张海迪:“在片子里看到这个角色经常落泪,我想知道在当年在生活中真的经常哭吗?”张海迪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从来没因为自己的命运坎坷而哭过,你看到的可能是电影需要的东西。平时也会哭,但那是因为一些感触或者感动而哭,比如看了一个好故事,听了一首好音乐……即便哭,我也从来不让别人看见。”
也许这一幕,才彰显真正的张海迪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