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抒苍生歌哭,为历史写真(段守新)

(2009-04-25 08:49:42)
标签:

《皇粮钟》

专家评论

文化

分类: 《皇粮钟》专论

载《文艺报》2009年7月25日

              抒苍生歌哭,为历史写真

             ——读秦岭的长篇小说《皇粮钟》

                          段守新

    事实上,我对秦岭的长篇小说《皇粮钟》关注已久。早在2008年或者更早一些的时间,我从秦岭那里已经大致获悉它的基本构思。我的艺术直觉告诉我,如果秦岭的这些预想全部实现,这将是一部无论是对他个人还是对当前的中国乡土小说而言,都将有可能产生重要意义的作品。我记得我当时告诉秦岭,一定要沉得住气,既要以火热的生命激情,也要以冷静深邃的思考和内敛节制的艺术理性,投入到它的创造中去,并获得它的完美诞生。2009年3月,这部小说刚刚出版,秦岭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送到了我的手里。我也是推开了案头的所有工作开始倾心阅读。而读罢之后不禁掩卷长叹,秦岭终于迎来了他迄今为止的写作生涯中,最能够代表着他的艺术成就的作品。

    在写作《皇粮钟》之前,秦岭已经陆续推出了好几篇同题材小说(即“皇粮”系列)。其中的佼佼者,像《碎裂在二00五年的瓦片》(2006年)、《皇粮》(2007年),不只被多家选刊转载,也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多个地方剧种。同时,还连续获得了第一届、第二届“梁斌文学奖”。与梁斌的《红旗谱》相类似,秦岭的《皇粮钟》,也是他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和深化,最终形成的一个璀璨的艺术结晶。这些作品的成功经验,比如重大的表现题材、独特的切入角度、包括基本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社会角色和性格特征等等,都被保留下来,先期性地为它打下坚实的底座。而凭借着长篇小说所特有的宏大结构,秦岭更在里面贯注了远为此前作品所不及的宏阔的历史纵深和稠密的现实信息。

    《皇粮钟》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就在于它以开阔的历史视野,以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笔触,通过陇东南山地一个叫做秦家坝子的村庄的一大批普通农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叶这二十多年间,围绕着“缴皇粮”所生发的一系列悲喜剧,真实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嬗变。在秦家坝子,“皇粮”以及各种杂税,已经成为压在农民身上的一副力不能任的重担。贫乏的物质现状,使得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土地上出走,以打工为生。而大量“单挂”的妇女,不得不依靠其他男人的“协帮”。有时,甚至需要从市场上买高价粮才能勉强完成交粮的任务。总之,乡土社会呈现出异常严峻的生存景象。而最终,随着政府免除农业税的指令的下达,他们的心灵开始获得了解放,生活开始出现了转机。从春秋时期(宣公十五年)“初税亩”至今,种地纳粮的制度已经延续有二千六百年。它不只是一项沉重的生活负担,更作为一种深厚的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世代农民的心理结构中。而秦岭在以《皇粮钟》为代表的“皇粮”系列小说中,以一个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广的现实关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重大的历史变化所携带的超量社会信息,写下了这一制度的废除对广大农民身心的解放。它的历史价值,无论是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还是放在整个乡土社会的变迁史中,都非同小可,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但是,文学作品之不同于历史著述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外在的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层面,而是应该以一个创作主体的强大的心灵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去倾听和感应一个时代的脉搏,去破解和表现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奥秘。正如秦岭所说,在“皇粮”系列小说中,他绝不仅仅是想表现一个简单的农民负担的问题,而是希望由此入手,挖掘“皇粮的阴影千百年来到底怎样浸染并改变着农民的心灵原则和精神领地”。他的这一创作理念和主旨,在《皇粮钟》的男女主人公唐岁求、秦穗儿的命运沉浮与情感纠葛中,尤其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的喜乐和愁苦、爱情与婚姻、道德与伦理、离散与聚合,都被严酷的生存现实紧紧地操控和改变。作为上门女婿,唐岁求深知自己对秦家应负的责任。为此,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也咬牙拒绝了隋园园的热烈追求。后来在矿难中砸坏了一条腿,更是主动从秦家搬出,自理生活。秦穗儿本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女性,而生活的风尘,也把她磨砺成了一个泼辣、恣睢、世俗、势利,懂得利用自己的身体与男人做交易的人。到后来他们的结合,属于感情的因素已经微乎其微,而更多是基于现实功利的考虑:唐岁求的生活中需要一个女人,而秦穗儿则需要仰仗于他那验粮员的权力。已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与当前流行的那些乡土叙事相比,秦岭审视和呈现乡土社会的视角总是显得独特不群。但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他刻意为之,倒不如说是他真正从生活而不是概念出发,真正用心灵去拥抱和体验这个悄然剧变中的世界的自然结果。

    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皇粮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它的身上凝注着斑斓驳杂的历史和现实内涵。这口最后被文物专家考证为铸造于明代后期的大钟,其实是当时地方政府为征收皇粮所设。也就是说,它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外化形式,兼有提醒、告诫和威慑等多种功能。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却逐渐演变为村民心中的一件神器,年复一年要进行隆重的祭拜大典,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顺利完成皇粮的上缴任务。皇粮钟从世俗政权形式向民间宗教器物的功能转化,实际上隐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即“种地纳粮”的制度和意识,已经渗入农民的灵魂和血液,成为农民与生俱来的某种“原罪”。而乡土社会的各种力量、各个利益方,比如作为民间文化的守望神的囊家秦爷、代表着基层政权的村长罗万斗等,则以各自的方式围绕它进行着各种盘根错节的博弈(冲突或妥协,分歧与合谋)。最后,随着姚耱子对它的毁坏,更显示着农民尚处于自发状态的意识觉醒,并提前预告了废止农业税这样的历史时刻的必然到来。

    此外,《皇粮钟》出色的语言运用,也特别值得击节称赏。不只是人物的对话语言,也包括叙述者的叙事语言,《皇粮钟》都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陇东南地区的方言、俚语、俏皮话、歌谣、包括它特有的语态和声口。仿佛在我们的对面,就坐着一个土生土长的陇东南农民,操一口浓重的乡音,在跟你毫不见外地拉着家常。他喋喋不休,甚至唾沫横飞,讲述着他所熟悉的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困窘、苦楚与酸涩、恩怨与情义、凉薄与温暖,就像历数着他所熟悉的沟坎、梁峁、农具、作物、节令、风俗。一股异常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裹挟着厚重的情感内涵扑面而来。语言并不是小说的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在深层的意义上,它就是小说本身。它与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情感,其实是水乳交融不可分解的一体,共同参与构建着一个完整的也完美的艺术世界。很显然,秦岭深谙其中的道理。

 

 

 

作者简介:  

    段守新,男,34岁,河北滦南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梁斌文学研究会理事,文学博士,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河北文学》、《小说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若干,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革命的起源神话:<红旗谱>的再解读》、《2006年、2007年中国短篇小说创作一瞥》、《人狗情未了:对当代小说中一种特殊故事类型的考察》、《衣锦还乡》、《另眼相看“满庭芳”》、《农民不是“贱民”》等。主编(合作)《2006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精选》、《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精选》、《2008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精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