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接到剧组的通知,说接下来的一周都不需要我,同意了让我请假四天去纽约。于是火速的在网上定了机票,赶乘凌晨的航班,下午三点到达纽约,开始了我的音乐剧之旅。
下午五点刚刚在酒店落了脚,屋里的电话响起,是前台打来的电话,通知我这四天内可以得到五场音乐剧的票。第一场从今晚就开始,依次是《悲惨世界》、《绿野仙踪》、《西区故事》、《芝加哥》和《歌剧院幽灵》。放下电话的我激动不已不禁在床上狂蹦起来,因为我根本就不敢期待这次短暂的旅行能把这些我向往已久的剧目一网打尽。突然电话又响了起来,还是前台打来的,说如果我不马上下楼定票就不能保证还有没有了。我连忙收敛得意忘形的姿态,诚惶诚恐的赶紧下楼了。到了定票处才发现他们真的不是危言耸听,旁边的一位先生也想定票,不幸的是得到的答复是对不起今晚的票已经全部买完了。
酒店坐落在曼哈顿,离时代广场,第五大道和百老汇都只有十分钟的步行距离,加上又赶上了纽约罕见的暖冬,于是我要了份地图,咨询了一下剧院大概的方向,就大胆的走上了陌生的街头。
穿过几条大街,在繁华闪烁的灯火间寻找这剧院的坐标。一些熟悉的音乐剧片段不停的在我的心头奏响,象是来自幽灵的呼唤,我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起来,脚步随着荡漾的心神时快时慢,险些撞上迎面而来的一对情侣,我尴尬的连声道歉,看到了他们脸上善意理解的微笑。
不远处已经可以看到《悲惨世界》的海报了。记得在中戏上学时看过一些片段,印象中布景和演员着装都是比较写实的,记得气势和音乐都很棒。可是我最好奇的还是想看看他们怎样把这样一部巨著浓缩到两个半小时的篇幅里的,因为名著改编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太少了。
文章写到这我应该讲述我看完的感受了,可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向你们描述。就象是前一段圣诞节期间在拉丝维加斯看完《KA》的演出(一部拉丝维加斯最震撼和不容错过的SHOW),我激动的只会不停的重复一句话:真的太棒了,实在太棒了!如今看完悲惨世界我又遭遇了这样的失语状态。这个小小的舞台就这样从容不迫的徐徐的展开了一部激昂跌宕的巨著,信念与情感,无私与贪婪,青春与死亡,你会为剧中街头流氓毫无掩饰无耻贪婪的嘴脸而捧腹大笑,会被革命青年的青春与梦想点燃,而燃起的熊熊烈火会随着倒下的红旗和革命的失败化为淋漓的鲜血在心中流淌。每一幕场景都挑战着你的想象力,这种难以言传的震撼更加深深的印证了不久前我在《我的名字叫红》里看的一个经典的观点:很多时候,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穿梭在剧院和博物馆之间,疯狂的享用着我的精神大餐,三天时间像过了十天那么长。又是一个纽约的夜。我迈着幸福疲惫的脚步踏上了返回落杉矶的班机,,飞机缓缓升入黑暗无垠的夜空,我望向窗外,眩目的灯海像泼彩画一样写意,已经辨别不出曼哈顿的具体的方位,我想那最浓墨重彩的地方就是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