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2005-11-11 22:40:04)
分类: 礼记别话

礼闻来学  不闻往教

   

 

     礼记 曲礼篇中说:礼闻取于人,不闻取

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礼原来是王化之道啊!中国强大,政体清

明,则四海来归,化外荒服,贡遣驰道,礼播万方。所以以礼治天下,天下承平,海内富庶,卿士守礼,百姓遵法,乡闾敦厚,阡陌清明。这也就是三代之治的遗风,乃至于后来的汉文景、唐贞观、清康熙乾隆的天下大治。

    礼是因教化而得以成风的,所以我们中国

人叫以礼乐统御的疆域,谓化内;不习礼仪之地,谓化外。而这教化是绝非强迫,所以叫这个字,这是一种自愿,是一种认同,是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自觉追求与靠拢,所以是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中国历史上对外征伐也算是不少的,帝王

们的开疆拓土造就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但历史上我们很少是用武力来传播我们的礼仪的,基本上是没有用强制手段要化外的民族来习我们中原之礼,所以我们中国即便是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统御过大大超出我们现在中国的范围之外,更没有象元朝蒙古人能征服欧亚大陆,并非是那时我们中国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礼是只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我们的大部分征讨只是对化外民族的惩戒,惩戒已毕,王师归朝,是不搞什么舰炮输出文明或者是钞票输出文明的。

    文明是绝对不需要勉强输出的,我们的先

祖对这道理真是悟得透彻,所以历史上,我们中国是重不曾派什么传礼团去长驻化外蛮方,来宣扬王化,传播礼乐的。好的文明与文化只是听凭来学,却决不强输,所以有了一批批的谴唐使,有了许多名为贡使团,实则为观礼使团的域外人,也有了许多古代的留学生;这就是礼闻来学,我们中国的文明与文化就是这样发扬光大的,我们的亚洲周边国家从前也就是这样来学的。

    一个灿烂的文明是决对有生命力的,是不

需要与别人比对的,更是不需要向别人倾力传播的,所以象我们中国的民族的音乐与文化,是不必以传播到了外国而引以为荣的,因为如果这些国粹在我们自己中国都没有好好发扬,那又有什么可以荣耀的呢?

    再者,不同文明与文化,互相平等的交流

,那是好的,因为平等是不分高低,不分先进落后的,而交流则是更轻松而无强加之感。但如若文明与文化是传播,是输出,或更是以武力的输出,那就不好了,因为传播与输出是有目的的,且现代传媒的传播与输出手段已有了质的变化,强势传媒带来强势的传播与输出,而强势的经济国力及武力更是决定了一切,但是灌输与强迫毕竟是为人所反感的,更或会导致强烈的反抗。

    所以,当今文明也是应取于人的,来学而

不往教的。而接受先进文明也应是自觉自愿的,文明是不能用枪炮输出的,也是不能用经济制裁来相威胁的。在别人的国家里,或是在国际组织派驻许多文明的观察员,文明的传教士,文明的法官,不断地指责别人的文明,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文明,抑或是以武力为文明的传播开路,这都是不得人心的。何况你的文明也未必全是优秀的,别人的文明未必都是蛮愚的;还有,或许你的文明可能用在别人国家就可能是不文明了呢?

    所以礼是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

不闻往教的。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