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伟
朱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06,267
  • 关注人气:17,6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形安神:墓祭问题

(2016-03-31 10:27:34)
标签:

杂谈

   清明又近,桃花柳绿中,扫墓寄托哀思已经成为不忘前辈,谁也不敢不祭的一种民俗。我原写过一篇《清明》,在考证清明这个节气中,说到唐时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用拜扫礼。但拜扫的前提是,因为下等百姓死后没有庙享

之前,学士们坚持古无墓祭。唐代大学士杜佑(735-812)编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典》,引用东晋傅纯对墓与庙的意味不同,区分是很严格的:傅纯说,棺墓的目的是为藏形,送形而往,是为抑制凶;而立庙,以桃木安神,迎精而返,是供奉于吉。也就是说,墓是送形,立庙是迎神而归,所以要奉祀。傅纯的说法,此墓庙之大分,形神之异制也。我觉得,古人这套认识很先进,死后复归泥土,形销而变为轻盈之神,所以不必立冢更不必立碑,而迎神而归,所以家里应有庙堂,庙堂安神,供奉是吉。

唐朝开始敕寒食扫墓的依据是《论语》中曾子问,宗子(嫡长子、皇族子弟)去在他国,百姓又无爵而居者,可以祭吗?孔子就说,向墓而为坛,以时祭。在墓前就近立坛而祭,这是在家无条件的前提下。他接着说,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祷告于墓,还是送;祭于家,还是迎而安神。

过去提倡所谓移风易俗,老祖宗的规矩都给打破,现在大家都开始重新建立天地人关系,墓祭的问题似乎又有必要厘清了。如果大家都有了藏形与安神的认识,就不必到处墓地,本是藏形的荒冢成为累赘,而家家祖先也就都有敬奉、安享之处了。

我们老祖宗的藏形安神说,真比西方的丧葬形式先进。有了墓,就有了“鬼,而迎回家中,还是生活在一起,只不过同室而有形无形之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6年3月20日
后一篇:今日清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