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意再听听陶尔(Anja Thaur,1945—1973)。我的两张她的唱片都是日版。一张DG的老版,有她的德沃夏克协奏曲及德国作曲家雷格(1873—1916)的第三组曲、法国作曲家Jean
Francaisie(1912—1997)的幻想曲。
另一张有她的舒伯特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Jean
Francaisie(1912—1997)的幻想曲与Eric-Paul Stekel(?)的一个旋律小品。
陶尔是法国著名大提琴家纳瓦拉(1911—1988)的学生,从气质上感觉,她是清秀清净的那种,你不能要求他老师纳瓦拉拉德沃夏克的那种凝厚的情感度。她的这首协奏曲,也许是Zdenek
Macal指挥的捷克爱乐太强悍的缘故,反显出她气质不足。当然,对她的气度的挑剔,也许是男性大提琴家,如纳瓦拉、斯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等版本的影响。即使同为女大提琴家,她的气质也远弱于杜普蕾。
陶尔与杜普蕾同年生,却28岁就选择了自杀。原因,并不完全证实的说法是因与一位医生狂热的婚外情。她自杀后,医生也自杀了,于是,说法是为殉情。她是1961年获得巴黎音乐大赛的桂冠,成为新星,之后迅速便陨落了。她的资料有限,读到贺秋帆先生在《爱乐》去年第七期的文章,贺先生提到她还有几首协奏曲的广播录音,我至今未找到那张唱片。我听到的这两张唱片,舒伯特的吉他型奏鸣曲虽有清寂的氛围,我也是感觉不足的。雷格的组曲与Francaisie的幻想曲,尤其是Francaisie的幻想曲更好,尤其其中第三乐章的悲歌,使我深信她骨子里的悲剧气质。很明显,她特别喜欢这首曲子,这首曲子中也更能听出她对情感与节奏的表达方法。两张唱片上这首曲子的两个录音(1963、1964),弹钢琴的都是作曲家本人。
细想,对她德沃夏克与舒伯特的不满足,许是听觉审美被那些所谓经典版本左右的结果——以一种标准,形成了审美定势,就难分辨出他人之好了。这正是音乐审美的一大问题。要分辨出她之好,还需多对比。
她的相关资料很少,求周刊德文好的小陆帮忙搜搜。他给我的信息是:“她小时候很苦,她妈妈很凶,家里要靠她收入维持,压力很大,很孤独。她的朋友说她生活一直很痛苦,绝望地需要爱与众人注意。她是在家里自杀的。”
若有了解她更多的朋友,期待赐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