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的三候——
第一候:鹖旦不鸣
大雪节气,天寒地冻,天地否闭,昼短夜长,所以,“夜之漫漫,鶡(he)旦不鸣”。这句“夜之漫漫,鶡旦不鸣”出自清末龚自珍(1792—1841)所作论文《尊隐》,这是冬夜万人沉睡我独醒,在无声处待惊雷的感觉,这一段原文是——“灯烛无光,不闻鱼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鶡旦不眠,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那么,鶡旦究竟是什么鸟?东汉郑玄注《礼记·坊记》时说,这是一种“夜鸣求旦之鸟”。到晋朝,郭璞的解释更具体些,他说,因为这种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所以又称“寒号”。其形态呢?郭璞说它长得像野鸡而比野鸡大,青色,头有角。他为这种鸟写了一首赞:“鶡之为鸟,同群相为,畴类被侵,虽死不避。毛饰武士,兼厉以义。”说这种鸟仗义,同类中若有被侵害者,宁肯一死救之。因此而以其毛装饰武士的帽子,以激励其义气。
郭璞所谓“头有角”,就是鶡冠,古时武官戴的帽此就称“鶡冠”——“武夫戴鶡”。
郭璞是这样解释“大雪之日,鶡旦不鸣”的,因为冬至日近,感知到了阳生气暖。而郭璞对这种鸟的歌颂,其实是对曹植与王粲所写《鶡赋》的复制。曹植与王粲都写赋歌颂这种鸟,其中曹植赋成为了名句:“体贞刚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辅,戴毛角之双立,扬玄黄之劲羽,甘沈殒而重辱,有节侠之仪矩。”这种鸟因此排在鹰、隼、雕之后,成了猛禽。
这种鸟也有“城旦”、“倒悬”、“定甲”、“独舂”的别名,这都是西汉扬雄在他编撰的《方言》中梳理出来的。《方言》中说,“自关而西谓之‘鶡旦’,自关而东谓之‘城旦’,亦曰‘倒悬’。周魏齐宋楚谓之‘定甲’,或谓之‘独舂’。”“城旦”是古时的一种刑罚名称,罚早起就开始每天筑城,要劳役四年。郭璞解释说,这是因为鶡旦鸣声辛苦,但他把“城旦”与“独舂”合起来了,说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其实,“独舂”是指其叫声如舂声,三国吴沈莹在《临海异物志》中有解释:“独舂鸟声似舂声,声多者五谷伤,声少者五谷熟。”为什么“声多五谷伤,声少五谷熟”?天寒声多,天暖声少。
郭璞还有一个有意思说法,说鶡旦屎称为“五灵脂”,是因为“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这大约与“定甲”有关。定:安定,而草木初生为甲,冬至阳气升,草木就待生了。
第二候:虎始交
虎与鶡旦一样,也是感知到了阳气。古人说法,虎是阴物,所以仲冬十一月交配,到七月生,怀孕八个月。七月为申,为伸展的伸,为“相月”,相是交互作用,由此古人说,虎首尾长七尺,身上花纹“般般交者,阴阳杂也”。
古人说,老虎背上的花纹叫“齟齬”(juyu)。齟齬是指花纹彼此不协和,相抵触。古人说,虎威是因两肋及尾端都有乙形骨支撑,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记载:“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肋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乙,轧也,也就是说,虎威实际是压迫两肋与尾端的结果,与“齟齬”的意思一样。古人说,虎背上的“齟齬”共有三九二十七条。
古人说,“虎交而月晕”。为什么?月晕而风,“云从龙,风从虎”,虎交月晕风起,真是很美的意象。而虎行风自至,虎行走之貌是虔诚的“虔”。虔的本意是坚固,勇猛者必强固有虔,而虔虔,则是面对这强固的敬畏心了——“寅畏天命,翼翼虔虔。”这是刘罗锅在《甘露颂》中的用法,“寅畏”就是敬畏,词源是《尚书·无逸》中的“严恭寅畏,天命自度”。完全改变了处世态度。
虔之坚固而生勇猛,大约是因智力低下才专注。在古人的排列中,虎所拥有的变数仅高于昆虫——天一,地二,人三,人应九九八十一之数,马应八九七十二之数,犬应七九六十三之数,猪应六九五十四之数,猿应五九四十五之数,鹿应四九三十六之数,虎下面只有昆虫——虫应二九一十八之数。虎变因此而不易。
虎纹为“彪”,彪是显明,彪炳则是照耀。有意思是《周易》革卦中的说法,“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大人虎变,其文炳也。”豹变与虎变,蔚与炳有什么差别?蔚然满目是华美,程颐的说法,是“成文彬蔚,章见于外”,彬是荟萃,彬蔚就是美极,美显赫在外。炳呢?西汉扬雄的说法,“炳如彪如,尚文昭如”,是辉煌照耀而昭明、昭著。晋朝葛洪的形容是,“炳若日月之著明,灼若五色之有定”。在革卦中,大人虎变是颠覆乾坤,尽革之美,彪炳的是革命成果。君子豹变,则是革道成功之后,尽善而从变,只是彰显自身的美貌而已。
虎吼为虓(xiao),《诗经·大雅·常武》中有“进厥虎臣,阚如虓虎。”这里的“厥”是助词,阚(han)是虎口大张震怒貌,即“虓豁”。班固说,“七雄虓阚,分裂诸夏”,多大的气势。这些复杂的字都被舍弃不用,汉语的表达也就越来越简化了。
古人赋予虎悲壮美,说它搏物不过三跃,不中就舍之;说它伤重后,咆哮作声而去,鸣一声为一里,听其声多少便知远近;说它靠岩倚木而死,绝不僵仆在地;还说它夜视,一目放光,一目视物,猎人借光射杀之,目光坠地,得之如白石,或曰,即虎魄也。
第三候:荔挺出
大雪节气迎接冬至的第三候“荔挺出”,对应着《礼记。月令》中的“仲冬时节,芸始生,荔挺出”。芸,东汉郑玄的注释,“芸芸众生”的芸是香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考辨说,古人藏书驱蠹虫就用芸,芸就是“七里香”。其实,唐朝杨巨源的诗中已有“芸香能护字”了,而晋朝成公绥专门写过《芸香赋》,感叹“美芸香之修洁,秉阴阳之淑精”。淑是清湛。
那么“荔挺”是什么?西汉蔡邕的解释,“荔挺”是荔挺出;东汉郑玄的注释,这不是荔枝的荔,是马薤。那么,马薤又是什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它为“蠡实”,李时珍辨别说,陶弘景最早误以为它是“天名精”,“天名精”因气息有猪的味道,也叫“豕首”,通俗说就是猪头,实际是“天蔓菁”的讹称。天蔓菁也称“地菘”、“活鹿草”。到唐朝,苏恭才确认它是马蔺。这些名称其实对我们而言是一头雾水。但李时珍好在将各种名称都梳理了一遍:荔实,马薤、马蔺、马栋,豕首、三坚、马帚、铁扫帚。直到“马帚”与“铁扫帚”才使人明白些:它可为马刷。
用作马刷的是它的根。明朝吴宽有诗描写此草:“薿薿叶如许,丰草名可当。花开类兰蕙,嗅之却无香。不为人所贵,独取其根长。为帚或为拂,用之材亦良。根长既入土,多种河岸傍。岸崩始不善,兰蕙亦寻常。”
其实,东汉许慎的《说文》早就说明白了:“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清朝段玉裁注:“今北方束其根以刮锅”,用它的根捆绑起来为锅刷。
那么,“荔挺出”是否就指它的根呢?大约是。它的根硬,所以,抢在冬至一阳生之前就突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