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比较,我以为还是一对一相对容易。今天对比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所作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这两个版本:

美国小提琴演奏家贝尔(Joshua Bell,1967—)演奏,圣马丁乐团协奏,Sony 2007年录音。

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1959—)演奏,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协奏,Philips 1987年录音。
贝尔这个版本,最新的2010版《企鹅唱片指南》(据说以后不会再出了)是排在第一位的,给予了四星带花钥匙的最高评介。这本指南上另一个四星带花钥匙的版本就是他们一直给予高评的Philips
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与拿坡里独奏家合奏团1987年的这个录音——

穆洛娃与阿巴多合作的这个版本在1992年版的这本指南上曾给过三星待遇,1994年后不知何故就不见了。
但说实在,我是特别喜欢穆洛娃与阿巴多合作的这个版本的。
贝尔版的录音无疑要远胜穆洛娃,小提琴声亮丽至极,但说实在话,反复听两遍,这样亮的琴声就会感觉过于炫目,就像我对自己很早就收藏的阿卡多这个名版的感觉一样,远不如穆洛娃的情感起伏丰富。其实,速度对比是最说明问题的,以这首《四季》的前两个乐章为例,《春》的第一乐章,阿卡多用了最慢的速度(
3’49),穆洛娃用了最快的速度(3’20),贝尔用3’33。阿巴多的速度选择使鸟鸣更有应接感。而《春》的第二乐章,穆洛娃用最慢速度(3’00),阿卡多与贝尔都用两分半左右的速度(2’38与2’36)。不要小看这20秒左右的差异,沉静程度就极不相同。阿巴多引导下的穆洛娃对树叶缠绵着牧羊人的梦境就多了梦幻感,解决了春过于甜腻的问题。
而对《夏》的表现,第一与第二乐章,穆洛娃版又用了比贝尔与阿卡多都快的速度。第一乐章阿卡多用了5’38,贝尔用5’26,穆洛娃只用4’47。这个乐章其实对于《夏》的表达特别关键,穆洛娃版比阿卡多版快了50秒,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与暴雨骤降的速度、气势都出来了。穆洛娃这个版本的优点就在节奏处理,这正是阿巴多的贡献。第二乐章表现夏夜难眠,阿卡多用2’22,贝尔用1’54,穆洛娃只用1’47,速度略快,却更显星斗满天的夏夜那种安宁。第三乐章三个版本基本类似:阿2’44,贝2’41,穆2’45,奇怪的是,还是感觉穆洛娃版的速度要快,要洒脱。
(选听穆洛娃版的“春”与“夏”)
(再比较贝尔演奏的“春”与“夏”)
我喜欢穆洛娃版,也是对阿巴多的认可,他敢于用不一样的速度,通过速度体现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独到体会。这三个版比较,贝尔的速度处理其实很平庸,也许是《企鹅》喜欢他琴声的炫亮与甜美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