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在他的笔记《陔余丛考》中考证,上元、中元与下元三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是道教天、地、水三官的生日。道家认为,天气主生,木为生候,候天气,面对春天;地气主成,土为金候,候地气,面对秋天;水气主化,水为化候,候水气,面对冬天。此三官,分别面对三季,作用于三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紫微大帝称天官,清虚大帝称地官,洞阴大帝称水官。赵翼认为,三官之称出自东汉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陵(即张道陵,?—156)或第二代天师,张陵的儿子张衡(?—179)。三元之称则是北魏寇谦之(365—448)在三官说基础上的发展。
赵翼说,三元之说形成于北魏,因为孝文帝在给太皇太后治丧的诏令中,已经用“三元”。从三官到三元,元为首,是开端,也是道之根本,所谓“人能守元,元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由此,确立三元,道家就有了“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的结论。但此时,三元是否已经成节了呢?显然没有。孝文帝死于499年,他死后第二年,宗懔(约500—约563)出生,现在留存,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中, 正月十五并没有有关上元祀天官的记载,其时的民俗只有祭门神与迎厕神紫姑说。三元成节的年代,赵翼引《册府元龟》,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明确有诏书,称尊从道家三元科戒,以后每年三元,从十三到十五为斋日,各禁屠三天。
在赵翼之前,北宋高承(生卒年不详)的《事物纪原》中考证认为,皇帝登上城楼观灯的习俗始于唐睿宗——据《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燃百千灯,因弛门禁,帝御延熹、安福门纵观。此天子御楼观灯之始也。”睿宗先天二年(713),玄宗李隆基已经登基,睿宗李旦已是太上皇。《资治通鉴》也有记载,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燃灯成为盛会,配以盛宴、伎乐,夜以继日地狂欢。严挺之当初是中书令下的一个谏官,他由此上疏称:“损万人之力,营百戏之资,非所以光圣德美风化也。”张鷟《朝野佥载》中记录的,“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望之如花树。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就是这一年事。
《事物纪原》考证认为,汉明帝始在正月十五燃灯。汉明帝刘庄,在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死后即位,当了19年皇帝。历史记载,永平七年(公元64年),刘庄曾派人去天竺求佛,永平十年回到本土,带回两位天竺高僧,随后修建了白马寺。燃灯仪式或许就是这两位高僧引进的?但徐坚等的《初学记》中推测,也有可能是汉武帝祀太一烧火祭天仪式的移植。太一是北极神之别名,南朝梁沈约有诗“华盖拂紫微,勾陈绕太一”。《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是听从当时方士谬忌的奏请,才专门构筑了太一坛祀太一神,通宵烧火祭天。此乃周朝遗留的古祭形式—“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