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苦经营了《三联生活周刊》20年,退休了,打算犒劳一下自己。
要说真正的爱好,也就是音乐与书。这些年依靠每月收入,也拥有了不少让自己心里感觉到踏实的唱片。实话说,坐拥这些唱片能使自己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于是,就想有一对能提供足够动态范围的,能敞开声音听交响曲的音箱。
我的小书房里本是有一套适合听室内乐与人声的音响——ATC的基础级书架箱,听室内乐柔和温暖,很适合给我的夜晚镀上一层钢蓝色,令我沉浸其中忘乎所以。但这样的书架箱毕竟无法承载大乐团那种气势磅礴的音场,也很难带我回肠荡气,于是就只能请我的好友潘志强帮忙。用周刊陆晶靖的话说,小潘是一个让你觉得交给他就可以放心的人。刚好潘志强辞去了《高保真音响》杂志主编的工作,决心做一个自己的品牌——“平均律”。我告诉他需求——我希望要清晰的解析力,要交响乐团足够强大的动态,还希望弦乐有温暖的音色。我知道,在一对音箱中找到期望的这种综合感觉,在价格有限的前提下并不现实,我这是求有限价格获得超值馈赠,某种意义属不公平需求,但小潘却一口应承下来。他说,我所喜欢的这种音色,与他是一致的。
小潘是个极细致的人,这对音箱做了几个月。这几个月,我们曾有过几次电话或短信的联系。
早先,我曾试探问他:“这对音箱比较接近欧美哪个品牌?”他说:“没有完全仿哪个品牌,喇叭单元组合有点类似rockport。”这种美国箱子,动态是能保证的,但细腻度呢?我有些担心又难言及。小潘只对我说,“你要是信任我,就放心让我去做。我保证你能听到理想的声音。”
没有图纸,没有相关的数据。后来,周围朋友就有些七嘴八舌,有老友反复提醒我自制音箱的安全度,称信价比还是二手音箱要高,这样的说法要说对我不产生干扰不可能,于是就问及小潘进度。小潘慢条斯理地说话,依然是那样沉稳的说法——“要是信任我,你就放手让我去做。我能保证你听到理想的声音。”他真是提醒了我:信任其实是一种更高的契约。于是,我就只能等待了。
最后,当这对音箱从搬家公司的车上搬下来的时候,完全出乎我意料:金字塔似的箱体,钢琴漆就如镜面,13寸的低音喇叭,6.5寸的中音喇叭,1寸的高音喇叭,每个箱体一百三四十斤。根据我的价格底线,小潘推荐我两款功放:法国帝瓦雷或欧博的胆机,我选择了胆机。他先用Archiv的一张普赛尔精选试音,也许是胆机刚打开的缘故,说实在我并没有反馈到太多的感觉。再听赛尔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迪斯考演唱的马勒《少年魔角》,人声与乐队动态与温暖对比的感觉浮现了出来。再听穆洛娃演奏的帕格尼尼第一协奏曲,小提琴那种孤傲而清亮的感觉令我感动了。
作为一个音乐发烧友,我所期望的音响表达,首先要能尽可能丰富地解析出唱片感人的内涵,在声音表达力上,我先期望弦乐的效果,因为弦乐是基础,然后才是木管与铜管,所以,震撼不是第一位的。小潘的说法则是,音响首先要好听。如何叫好听?在我看,无非是刚柔关系,我的权衡中,先是柔的质量,再才是刚的质量,所以我用弦乐来检验它与木管、铜管、打击乐的关系。
小潘给我定制的这对音箱的好处是,既可补充书架音箱听独奏作品、室内乐在音域方面的不足,又可听到交响曲千军万马轰鸣般的动态。当晚我听布伦德尔演奏的舒伯特即兴曲,无论高中音流水般荡漾的轻盈,还是低音浑厚的共鸣,都让我极其满足。我儿子试听他的电影音乐,也实在有震天动地山呼海啸排山倒海而来。周末下午,我以它听蒂尔森-托马斯的马勒三,更深入地感叹它把一个宏大结构内各种不同的层次都较好地表达了出来。
我知道小潘为满足我所付出的辛苦。感谢他,他还是慢条斯理地说,“你喜欢我就高兴了。这纯粹是为朋友帮忙。”
他的音箱牌子叫“平均律”,我想,这大约是他平衡各种音色关系的自己的美学趣味的一种定位吧,它真的与我想要的理想音色完全一致。
在此真的谢谢小潘,谢谢“平均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