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早上八点就出发了,从玛沁到玛多,三百多公里的颠簸沙石路,一小时30公里的车速,坐车如坐船上。
车一直沿着山谷走,山上只有薄薄的草皮,阳光柔弱,冷,车外气温只有8度,衬衣外套上薄羽绒服。户外单裤也觉薄了。
阴天了,更觉车扬起的尘雾飞扬。路边藏族居所,每一户门前都拉着经幡,经幡是由风诵经,风吹经幡飘扬吟诵,形成完美的天人关系,有信仰的生活是踏实的。彭措说,他们儿时,经幡是用羊骨串起来的,经文刻在羊骨上,将刻了经文的羊骨挂山上,风吹的声音应该也美。
十点半,在持续颠簸中接近阿尼玛沁雪山。藏语"阿尼"是爷爷,"玛沁"是额上的伤痕。传说这边另一座雪山年保玉则抢了他的女儿,他去夺回女儿时被伤了额头。这座雪山6800米,可惜今天铅云在上,雾大,怕难见其尊容了。
一直在峽谷中蜿蜒而行,谷底是浑浊的溪流。下起小雨了。羽绒服外再套上冲锋衣御寒。沿途都在修路,这样的海拨,这样的环境,筑路工辛苦。再过几年,就会有高速路穿行了。但隧道会穿透大山心脏的。
下雨后变成泥水路。雨中有三三两两持续不断的转阿尼玛沁山归来的人,转山一圈要120公里,当地人转一圈要四五天。
路窄,下雨后滑,将够会车。遇到大车,便要小心翼翼,有时要贴着路的边缘。
12点,阿尼玛沁就在旁边,雨雾中迷蒙迷离。下雪了,小雪花密集地飞到车窗玻璃上,晶莹可爱。山上雪雾弥漫,坡上的草却还是绿的。再爬上去,海拔4100,则已满坡是雪了。
将近一点才到阿尼玛沁神山垭口。垭口经幡很多,有一座白塔,来朝拜的喇嘛在诵经,隨行者撒出成片成片的风马。下雪,雾太大,主峰难见。我们攀上高坡,神山就矗立眼前,只不过隔着雪雾。走到巨大的冰川前,向神山叩拜,祈主峰能不吝尊容,但终究不能。在等待中,风冷冻手,想起前年在冈仁波齐脚下的冰雪中等待的情景了。风吹有时雾稍散,也仅露出一点轮廓。许是我等俗人,心不够诚吧。
阿尼玛沁有13座峰,至今仍保持着圣洁,八十年代,曾有日本及国内一些豋山者信誓旦旦,妄图豋山而遇山难,死了十多人,之后再无人敢有妄想。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狂妄与野心,最终会被惩罚的。
彭措说,二战时曾有英国飞行员在空中为这座壮伟神山所震撼,飞机里的测海拔表显示其高度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200米,回国便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轰动。后来发现,是飞机上的海拔表出了问题。阿尼玛沁要比喜马拉雅低两千米。
在飞雪与岩石边,我们看到了雪莲。绒绒的,洁白,圣洁,又脆弱。只一朵,孤零零开在冰雪中,旷野里。𣎴惊动它,让它自珍,自爱,自灭吧。
垭口有一个帐篷饭店,火炉烧得极热,这里供应面条、奶茶与馍。奶茶很淡,所谓面条,其实是一大碗嚼不烂的牛肉与珍稀的几片柿子椒、西红柿熬成的汤中飘着稀稀的粉。高原烧不开水,大约粉比面条好熟吧。但即便是这样,煮了很长时间才端出四碗。等到最后一拨吃完,这顿饭用了两个多小时。
再出发已三点多,还是雪雾缭绕。拐过一个大弯,感到神山四围,我们被圣气萦绕其中。此时雪停了,云雾漫漫,风吹就如轻纱。
半小时后,下山,天就晴了,四面山顶都是白云,一会儿头项便都是云层,云层积累就浓云密布,雨又下来了,下垂的雨帘中,路泥泞不堪,车如摇篮。
五点前才到下大武乡。四十公里的土路后,六点才走上到玛多的柏油路。玛多的草原盐碱化严重,草贴着地皮,不见翠绿。但魏师傅说,玛多藏羚羊、野驴都很多,话音刚落,就看到路下向我们张望的野驴。鹰在盘旋,魏师傅说:"吃鱼的",玛多草原上小湖泊多,是所谓全国著名的"千湖之乡"。
在接近玛多县城的清真馆子"三江源"吃晚饭,晚饭后才进城入宿。团队中有人高反,头疼,恶心,呕吐。我觉一半是因高反,一半是因一路的颠簸。这不是一趟轻松的旅程。
玛多海拔4500,很冷,泡了一杯芬琦老铁赠的"奇兰",穿上毛衣才暖和过来。今晚最低气温是3度。要早点睡了,明天是旅程最艰苦的一天,全程沙土路,深入腹地去黄河源头,来回五六百公里,早六点就要出发,据说晚十点后才能回来。
估计全程难有信号。今天上午便没有,到阿尼玛沁垭口后,惊喜有了移动网络,以致微博能发出。这样条件的地方都建了机站,每接近乡镇都有,倒也要顺便赞一下移动。
车一直沿着山谷走,山上只有薄薄的草皮,阳光柔弱,冷,车外气温只有8度,衬衣外套上薄羽绒服。户外单裤也觉薄了。
阴天了,更觉车扬起的尘雾飞扬。路边藏族居所,每一户门前都拉着经幡,经幡是由风诵经,风吹经幡飘扬吟诵,形成完美的天人关系,有信仰的生活是踏实的。彭措说,他们儿时,经幡是用羊骨串起来的,经文刻在羊骨上,将刻了经文的羊骨挂山上,风吹的声音应该也美。
十点半,在持续颠簸中接近阿尼玛沁雪山。藏语"阿尼"是爷爷,"玛沁"是额上的伤痕。传说这边另一座雪山年保玉则抢了他的女儿,他去夺回女儿时被伤了额头。这座雪山6800米,可惜今天铅云在上,雾大,怕难见其尊容了。
一直在峽谷中蜿蜒而行,谷底是浑浊的溪流。下起小雨了。羽绒服外再套上冲锋衣御寒。沿途都在修路,这样的海拨,这样的环境,筑路工辛苦。再过几年,就会有高速路穿行了。但隧道会穿透大山心脏的。
下雨后变成泥水路。雨中有三三两两持续不断的转阿尼玛沁山归来的人,转山一圈要120公里,当地人转一圈要四五天。
路窄,下雨后滑,将够会车。遇到大车,便要小心翼翼,有时要贴着路的边缘。
12点,阿尼玛沁就在旁边,雨雾中迷蒙迷离。下雪了,小雪花密集地飞到车窗玻璃上,晶莹可爱。山上雪雾弥漫,坡上的草却还是绿的。再爬上去,海拔4100,则已满坡是雪了。
将近一点才到阿尼玛沁神山垭口。垭口经幡很多,有一座白塔,来朝拜的喇嘛在诵经,隨行者撒出成片成片的风马。下雪,雾太大,主峰难见。我们攀上高坡,神山就矗立眼前,只不过隔着雪雾。走到巨大的冰川前,向神山叩拜,祈主峰能不吝尊容,但终究不能。在等待中,风冷冻手,想起前年在冈仁波齐脚下的冰雪中等待的情景了。风吹有时雾稍散,也仅露出一点轮廓。许是我等俗人,心不够诚吧。
阿尼玛沁有13座峰,至今仍保持着圣洁,八十年代,曾有日本及国内一些豋山者信誓旦旦,妄图豋山而遇山难,死了十多人,之后再无人敢有妄想。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狂妄与野心,最终会被惩罚的。
彭措说,二战时曾有英国飞行员在空中为这座壮伟神山所震撼,飞机里的测海拔表显示其高度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200米,回国便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轰动。后来发现,是飞机上的海拔表出了问题。阿尼玛沁要比喜马拉雅低两千米。
在飞雪与岩石边,我们看到了雪莲。绒绒的,洁白,圣洁,又脆弱。只一朵,孤零零开在冰雪中,旷野里。𣎴惊动它,让它自珍,自爱,自灭吧。
垭口有一个帐篷饭店,火炉烧得极热,这里供应面条、奶茶与馍。奶茶很淡,所谓面条,其实是一大碗嚼不烂的牛肉与珍稀的几片柿子椒、西红柿熬成的汤中飘着稀稀的粉。高原烧不开水,大约粉比面条好熟吧。但即便是这样,煮了很长时间才端出四碗。等到最后一拨吃完,这顿饭用了两个多小时。
再出发已三点多,还是雪雾缭绕。拐过一个大弯,感到神山四围,我们被圣气萦绕其中。此时雪停了,云雾漫漫,风吹就如轻纱。
半小时后,下山,天就晴了,四面山顶都是白云,一会儿头项便都是云层,云层积累就浓云密布,雨又下来了,下垂的雨帘中,路泥泞不堪,车如摇篮。
五点前才到下大武乡。四十公里的土路后,六点才走上到玛多的柏油路。玛多的草原盐碱化严重,草贴着地皮,不见翠绿。但魏师傅说,玛多藏羚羊、野驴都很多,话音刚落,就看到路下向我们张望的野驴。鹰在盘旋,魏师傅说:"吃鱼的",玛多草原上小湖泊多,是所谓全国著名的"千湖之乡"。
在接近玛多县城的清真馆子"三江源"吃晚饭,晚饭后才进城入宿。团队中有人高反,头疼,恶心,呕吐。我觉一半是因高反,一半是因一路的颠簸。这不是一趟轻松的旅程。
玛多海拔4500,很冷,泡了一杯芬琦老铁赠的"奇兰",穿上毛衣才暖和过来。今晚最低气温是3度。要早点睡了,明天是旅程最艰苦的一天,全程沙土路,深入腹地去黄河源头,来回五六百公里,早六点就要出发,据说晚十点后才能回来。
估计全程难有信号。今天上午便没有,到阿尼玛沁垭口后,惊喜有了移动网络,以致微博能发出。这样条件的地方都建了机站,每接近乡镇都有,倒也要顺便赞一下移动。
前一篇:西宁--三江源--拉萨(4)
后一篇:西宁--三江源--拉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