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词典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易经·蛊》:“终则有始,天行也。”这个卦说,刚上柔下,是顺应自然。在上谦逊,在下为安静,则天下治。轮回循环中,终为始,周而复始。
有子:孔子弟子有若,有若是对“有”的疑问,有则无,无则有。
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此字原形上为一个披发佝偻的老人,下为子,老在上。省略后强调子承老的天义。《孝经》:“孝,蓄也;蓄,养也。”以轮回的观念,哺育也是积蓄与代代相续,所以是“顺于道”。《大戴礼记》:“孝者襁之。”“襁”是“襁褓”,也是这意思。
弟:最早字形是绳索环绕,势如螺旋,以绳索高低表示次弟,“第”就是“次”。然后才是《尔雅》所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字形随后将螺旋变为谦恭状,“弟”是自视低下,表示谦恭。
鲜:此字先是羊在上,鱼在下,我以为是从祭祀摆放位置而来,鱼羊合为鲜美。但早时鱼羊应属珍贵物,所以“鲜”是“寡”,是“少”。《诗经·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烝”是“众”,“谌”是相信,“靡”是“无”,“克”是“能”。意思是:天生的芸芸众民,其本性不可信赖,人之初无不有善,却少能有终。《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意思是,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但百姓每天都在用它,却盲而不知,所以君子的道德不能弘扬。
犯上作乱:伦理道德以等级为基础,所以违等级就是“犯上作乱”。这又是“犯天下大不违”,《左传·僖公十一年》中说五不违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