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角度看陈凯歌

(2006-03-01 11:41:52)

  周刊这期封面故事,由李鸿谷组织一帮社会记者做陈凯歌,标题斟酌半天,还是叫《凯歌老了》。这个完成的封面故事中最有价值的大约是洪晃叙述的那段美国往事,它多少能让我们由此思考陈凯歌。而我自己看到他作为时尚先生被拍摄的那段经历时,也不知怎么就有些伤感——一个曾称对电影有宗教感的人,在什么力量驱使下要去做时尚先生呢?

  1988年编《东方纪事》第一期时候,我们琢磨再三,以陈凯歌为封面,那时真觉得他是一个文化时代的代表。配合封面形象,李陀写了一篇文章,叙说他住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招待所时候,《黄土地》剧组就住在楼上。他说,每天天未亮,就被剧组吵吵嚷嚷、闹烘烘下楼的嘈杂吵醒。他说,一帮年轻人那样有活力地聚在一起,构成那样一种热力四射,他由此感到,一种电影中的惊天动地将要诞生。我现在想此文,还有一种激动。但《东方纪事》封面那张照片,陈凯歌已经是身穿黑色晚礼服,下巴蓄胡子的形象。那时他已经在美国。我记得,刊物出来,查建英曾惊叹了一声:“凯歌都这样啦?”

  也许我们心中,都珍藏着他八十年代戴军帽的那种形象。所以,在九十年代编《华夏记忆》时,我用他戴军帽的照片做了封面,那大约是拍《大阅兵》时候的形象。这期《华夏记忆》里,他妹妹凯燕有一篇写他哥哥的文章,还有凯歌当兵时特别年轻的照片。编那期刊物时,他的《荆轲刺秦王》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李陀招呼大家电影放完与凯歌一起聚聚,但我们都溜了——面对电影说什么呢?

  这期周刊,封面故事里用了一张他与顾长卫一起像两个朴实的农民一样拍《孩子王》的工作照,令我想起那个时代。一个穿阿玛尼西装的时尚先生,大约是拍不出那样的电影了。

  我一直在想,离开了与张艺谋的合作,他为什么拍成了《边走边唱》?《霸王别姬》为什么风格上有一个根本的改变?《霸王别姬》后,为何再拍不成那样的片子?我自己想的结果,《黄土地》应该是第五代集体的亮相,张艺谋的摄影,何群的美工,当他们碰撞在一起时候,谁还都不是爷,谁也压不服谁,彼此在互补,这构成了一个伟大的团队。可惜国人很难合力长久,当大家都想做爷的时候,这种合力变成一个个自以为是的个体,就难成彼此的校正,这就是他们后来自己的电影与当时的合力不能相比的原因。比起张艺谋的影像为先,凯歌往往概念为先,他是哲学家,拍《孩子王》时,顾长卫替代张艺谋,在影像还能形成与他概念的分庭抗礼。当影像的感觉弱于概念时,就有了《边走边唱》。

  而我以为《霸王别姬》的成功,第一是因为有《边走边唱》的阴影,第二是因为有张国荣,而且正好是一个能表现张委婉情感的戏。所以在我看,这个戏前半部张的那些真挚情感缠绵不是凯歌的戏,要没有张国荣冲决凯歌沉重的史诗框架,这个电影也就是张丰毅硬梆梆表演的那样,与《荆轲刺秦王》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这部戏在我看是张国荣救了凯歌。但它获奖后,心态与拍《霸王别姬》时自然不同,当任何人都没能力影响他的意志、弱于他的意志的时候,就一定是《荆轲刺秦王》与《无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