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碎 |
诸肉中最无力者是猪肉,且按古人说法,猪肉“助湿热,酿痰饮,招外感,昏神智”。但我还是喜欢猪肉。苏东坡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加不瘦,竹笋加猪肉”,在我看是极高境界。
猪肉新鲜不新鲜,真是两种截然不同层次。刚杀猪肉,原来说法是“热气肉”,杀过几日之肉也就是“冷气肉”。刚杀猪肉,烧出来才有那种逼人香气。我之喜欢东坡肉,是因一块足够大肉;所谓“三精三肥”,也就是一层肥一层瘦肉,上下三层;一块入口,肥润与精肉之质都足够刺激。做得好的东坡肉,肉皮蒸成油紫,表皮硬而韧,皮下肥腴,就如刚烤成鸭皮的肉感,而它完全靠火候慢火的蒸汽煨成,质地更细腻。
除东坡肉,还好走油肉。这走油肉,是将猪肉切成方方正正大块,入油锅,炸至肉皮聚起无数皱折,再以浓油赤酱红烧入味,将皱纹舒展后浸透浓汁。猪肉之香需慢火不透气慢慢煨成,走油肉好处是油炸时将纤维全都张开,煨汁时又将作料全数收缩,做成之肉肥香而使你拒之不得,浓郁而使你回味不尽。这走油肉的做法,查清代食谱,《调鼎集》中,有“油炸肉”将肉切方块,以酒、酱腌过,入滚油炸,使肥者不腻,精者肉松。这倒与现在走油肉做法相同。但随后,起锅时以葱姜加醋略煸,却不是浓汤文火煨干感觉。有“出油烧肉”,肉切块,入滚水略焯,入油锅炸,再加盐、酒、茴香、桂皮煮,加糖色,接近现在做法,但现在肯定是将浓郁强化很多。
想苏东坡的年代,猪肉还无过油之法,否则他也一定喜欢这浓烈之肉。
春节前,作曲家李黎夫来家里小坐,酒后感慨,有识之士应如古人多慷概之气。我持不同观点,说古人中真正慷慨之士其实无多好的建树,所以孔孟、老庄都说境界在调和之中的飘逸。黎夫老弟反问,那么苏东坡又如何?我一时语塞——东坡确实刚烈豪放慷慨,但毕竟一生坎坷。最后只能回应,其实晚年东坡也好、李白也好,回顾一生,都也不免悲凉。嘴上这么说,心里确实还是崇尚东坡那种旷达与放浪,尽管磕磕绊绊一生,毕竟活得磊落光明又潇洒,所有喜怒悲愁似乎都在身外。
竹笋与猪肉确实与他既清雅与豪放、入尘俗又不粘尘俗的个性有关,横便是横,直便是直,反正就是活着。
我等一生需仿效之,新年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