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第一期批评的解答

(2006-01-06 10:47:54)

  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来讨论周刊的改进,但来作客的朋友希望是真正抱着讨论问题的态度。

  有时我是目不暇接——因为周刊是一个动态,一周时间非常短促,除要争取做好内容,还有日常的经营管理,全国发行布局,广告公司收款。现在新年伊始,还有年度总结与预算,年终奖金,所以在博客能占有的时间还请大家谅解。

  我愿意周刊多一些刻薄读者,这对我们反思自己,调整刊物有好处。但一个媒体,在它有限时间内,要想达到尽如人意也实在不可能。比如第一期封面操作,我是希望讨论慈善对一个社会结构的良性推动力,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调节,还包括慈善基金本身对经济的拉动与通过这类基金对经济杠杆的调节,这是慈善的经济学问题。社会学问题,我则希望社会对捐助与被捐助者,都应以一种透明契约加上善良态度,两者应该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但这只是我在操作过程中的一种判断,在操作中即使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其实也是困难,所以我承认我们的封面故事往往做不到位,这可能还是与策划讨论不够有关。但周二确定选题后,记者忙不迭采访,往往没有深入讨论的时间。以后要把周五深入讨论封面操作制度化。

  有关周刊文章是否使用他人文章,我找人核对一下观察报那篇文章,她说,情况不象所说那样,我今天一定抽时间对照读一下,再了解一下情况.如是,则绝不容忍这样的行为发生。

  “人物”那个栏目,原来与图片、美术总监提出的想法是拿出第一个对开页的三分之二篇幅做一个人物生活场景的小图片报道,使图片与文字构成两种可看性。但实际操作也困难,人物的日常生活照片是最难的。现在的版面图片的漂亮,但没有可读取的信息量,是为版面而版面了。

  “个人问题”不是一个专栏,我希望是个人遇到麻烦的真实倾诉,既是个人问题叙述,我想可能会絮叨,絮叨也不一定不好,关键要把问题写出来。第一期此篇我个人觉得还可以,繁琐的互相推委的手续,最后推来推去,解决还是靠某人有了一点同情心,突破了循环链。这样的事情我们碰到太多,也许将问题提出会好些,其实完全可以写成黑色幽默,这是写作手段问题。一个栏目的成长总需磨合,沈宏非刚写时,大家也不觉好;慢慢一些先进者觉到好处,更多一些人跟进;然后先前喜欢的一些人不满意了,后面人有的跟进,新喜欢的还在喜欢中。这是常态。老沈的文字不是不机智、不好,而是大家习惯对他的读解后,进入他的语境太容易,太多滑溜后才觉得腻了。这个栏目,包括“城市”,容我们慢慢调整。

  这是对第一期批评的答复。昨天上午开始就与我们上海、广州发行站负责人讨论06年发行,下午又与各地发行商开一下午会,听取他们意见,希望06年加强与他们的互动。会上沈阳发行商说到他们现在发向辽宁一些地区城市,比如锦州、铁岭、朝阳、金州的数字,尽管数小,但原来这些地区都是零,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一步步将刊物做好。根据统计,邮局征订数上升率最高的是厦门,增长率96%;其次是深圳,增长率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